对于不确定性,世人无能为力。
2021年,是被贯有诸多名头的一年。政治上之如,建党100周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转呈之年,等等。市场上之如,市场经济调整之年、民营行业动荡之年、互联网平台失色之年、科创主题深化之年、专精特新弘扬之年、双碳文明启动之年,更是第三次分配点题之年,等等。
每一种提法,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力量、一种需求、一种趋势,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2021年的投资市场也确实精彩纷呈、晴雨难测。当不确定性成了最大的确定,我们需要放下得失、诚实应对,试着去适应环境的多变,从而与时代碰杯、与自己和解。
本文起于假期第二天,成于收假,果然办公桌才是踏实写字的地方。某不敢贪天功于己有,今日实为博采众家之文,乃成一家之言。特此分享,以飨读者。
一、印象—“稳字当头”的惊涛骇浪
如果现在回想2021年的资本市场,你认为最贴切的词语是什么?昂扬、衰颓、还是别的什么?我细细回想一下,2021年我对资本市场观感,最贴切的是混乱。
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一个与数字相关、很讲逻辑的行业,会变得像娱乐圈一样,大家被听到的信息、看到的新闻发了无数个瓜,每个人都吃的神色激动、滚肚溜圆,股票交易的参与感极强,每天都有需要了解的事情,但赚钱效应却大大不如2020年。有人提出了“隐性股灾”的说法,实际上看,我们这一年指数确实是增长了,但账户产出实际收益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指数云淡风轻的上涨,没有表现出“城头变化大王旗”的跳跃。大破车没有跑多远,但核心引擎和指导逻辑却几经变化,怎能不让各种预想猜测的脸被打得啪啪作响。
实体经济层面,2020年底房地产形势一片大好,中介还在鼓吹小阳春。刚过半年,以“恒大”为首的房企开始暴雷,各地民众因为担心收不到房而群情激奋,地方政府维稳压力陡增。来到年底,各大银行开始重启房地产项目投资贷款,至暗时刻终于过去,一番反转甚至给大型房企兼并中小房企优质资产带来了最佳时机。疫情中,开足马力的中国制造业,在“拉闸限电”下惊出一身冷汗;去年还是当红辣子鸡的直播、短视频,今年赶上了网络“清朗”行动,整治违规账号,野蛮生长宣告结束;坐地收钱的互联网寡头,被击破次元壁,被迫拆除护城河,排队成立共同富裕基金;k12教育在“生育大政”面前,同样风光不再、举步维艰。
投资市场上,“茅组合”和“宁指数”相继出挑,又相继绞杀。“喝酒吃药”不灵了,“诗和远方”的故事也不再动听,目前也就新能源能保持一枝独秀。港股深不见底,我定投能被深套15个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比特币在年中创出6万美元的新高后,中国全面禁止比特币挖矿和数字货币交易,日赚斗金的数字货币产业全线转入地下,再也见不得阳光。
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之前的文章中有过分析,“治大国如烹小鲜”,各方搭台才能好戏连台,在此不再赘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气质—“人到中年”的知重负重
感觉近期阅读最大的收获,就是看了香帅的一篇文章。文为软广,但其中对于中国经济气质的描述感觉极为贴切。都说“人到中年不如狗”,中国经济似乎也到了知重负重、躬行如耕的年纪了。
2019年,中国社会进入“万元美金俱乐部”,经济增速也下行到6%的边缘。我们在看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应当想到“新手期福利”终会离去,原先的优势禀赋也会变成限制未来的桎梏藩篱。我们原先引以为傲的天量可供代偿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快速工业化进程,高速城市化发展,正与我们渐行渐远。原先我们曾标榜世界工厂,代工生产的利润就足以养活工人家小、维系企业运行、支持地方发展。但现在不够了,拿不到品牌溢价的整体利润,企业就难以生存。
最近一直强调生育责任,其实强调的是社会老龄化的隐忧。中华民族向来都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但经过这几十年的计划生育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现在看来实现老有所养,政府肩上的压力确实不小。社保养老体系只能解决兜底问题,还逐渐出现赤字,这在人口持续流出的省份表现的更为明显。
房地产、互联网这些曾经都是拉动经济的主力carry,但此去经年,屠龙少年终于长出龙鳞。他们在资本的影响下,隐藏着“K型分化”的冰山,汹涌劈来。身边有一些朋友说,中国经济是在强政治调控的操纵下,难以像真正的资本主义那样具有活力。对于这一点我并不认同,依照熵增理论,世界在不受任何干扰本就是趋于混乱而无序的,政策的调控规正是需要的,甚至是非常必要的。
要命的还有乡里乡亲之间的关系。作为刚刚富起来的人,怎能不被富人鄙夷,被穷人妒忌,等等。一场暴雨,就你家苞米没有受灾,在中国农村对于这种幸运者,那真的是咬牙切齿、恨贼不死。
想到这一层,也就明白了“关键在我”的意义。购物清单上的球鞋、T恤被房子车子代替,你想慢一些成长,可以吗?上有老、下有小,你也想卸一卸担子,可行吗?身体器官之间渐渐有些不对付,你想不吃药不打针,等它们自然调和,还不耽误工作,现实吗?村霸找了几个泼妇,天天和你骂街找不痛快,你想忍气吞声就能息事宁人吗?人到中年,少了些鲜衣怒马、快意恩仇,多了些砥柱中流、负重前行。
所以我们的问题,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也只有中国人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
三、猜想—“佛心铁手”的雷霆雨露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轮回才是永恒。中国的康波则是掌握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手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金融一直与政策导向呈现正相关。我们再去看2021年的波澜,无非就是一季度部分类型经济和资产过热,国家计划调控,逆周期调节,二季度政策层层落地,三四季度政策起效、经济下行。今年一季度不出意外还是会出现比较不错的吃饭行情。结合个人理解,简要记录中泰策略对于2022年资本市场的十大猜想中的6个,另外几个一直在说漂亮国瞌睡登的事。
一是房地产的“终局”演绎。地产下行的潜在风险在2021年已经得到验证。2022年的政策势必会趋于柔和,但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地产周期绝不会重启。地产自身会脱虚向实,减少金融属性,回归制造业本身。
二是政策的“纠偏”。中国经济依旧稳字当头,2021年已经解决了当务之急,2022年大概率不会出现“教培”式的“一刀切”政策。受到政策压制的低估值板块迎来修复机会。
三是“稳增长”的节奏与路径。“一年之计在于春”,稳经济主线在政策面及资金面得到反复确认后,夯实春季指数行情的基础。而这种春季指数行情后,伴随财报业绩的陆续披露,两会时间窗口及诸多产业政策明朗,整体市场风格将呈现成长股结构性行情交替轮动的演绎特征。“稳经济”主线下,三大主线将驱动春季行情低估值蓝筹修复:1)绿电(含绿电运营、电网建设、改造,储能等)是最具确定性的“量价齐升”主线:财政集中+宽信用集中投放下订单爆发,上游能耗管控放开带来成本下行;2)国企改革“三年试点”收官年:铁路等其他中央财政订单占比较高,且2021年做了股权激励等动作的低估值央企以及国改动作加速,且2022年军方大单+军品定价机制改革下利润率持续提升的军工(主机厂);3)券商:长期看,地产预期拐点形成下,居民资金加速入市,财富管理型券商将迎来爆发年,短期看,全面注册制将带来券商风险偏好显著提升。
四是“双碳”的深远影响。全球碳中和共振下,碳约束朝着中长期愈加严厉的趋势演变难以逆转。基于“碳排放权意味着发展权”的经济发展视角,碳减排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竞相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的背后,是各国未来经济发展活力的角逐。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已经投入使用,中国“双碳”目标会在市场化的“去产能”中实现。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行业龙头,他们充足的盈利能力和科技实力,会带动行业技术的升级。
五是“元宇宙”的风口。以史为鉴,每一轮人机交互方式的微小变化都将带来生产、生活和应用场景的指数级提升。元宇宙产业链的复杂体系围绕六大技术:区块链、交互传感、电子游戏、人工智能、智能网络、物联网;每一项底层技术背后代表一条产业链。其中,VR/AR是目前最容易商用化的工具,拭目以待主流厂商是否能够推出元宇宙概念类相关“爆品”。消费电子、传媒等板块将迎来机会。
六是必选消费品“紧迫性国产替代”。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有迫切国产替代需求的细分,诸如:种植、血制品、中药、OTC等值得重点关注。
新年新气象,望朋友们政治坚定、身体健康、钱包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