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万方的《你和我》。
这是一部女儿回忆父母亲情的作品,里面有对时代的反思,有对命运的思索,有作者和父亲曹禺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它的真善美。尤其这个真字,他是真善美的核心。没有真就没有善和美,没有真,所有的善都是伪善。
关于真的这点,所有文学大家都具有共识,赖声川认为,所有天马行空的创意,都要落实到真的基石上。
经典的作品能够穿越时代,就是因为他真实地记录了人性,展现了人间的痛苦和善良以及美好。
人是来世间修行的。这所谓的修行,实际上是教人如何忍受痛苦,减轻痛苦。然后让人对痛苦感到麻木和坦然,痛到深处不觉痛。
痛苦就是人生的一种状态,甚至说是一种常态。
只是有人选择展示伤痕,坦诚地以伤痕示人。如活着的主人公,当他轻描淡写地说出过往的时候,他对命运给予他的一切,选择了放下。
当然同样的伤痕示人,如耳熟能祥的祥林嫂,则是寻求外界的救命稻草,她的叠叠不休的怨念,她的执念最终成了别人的厌恶。
祥林嫂的悲在于执念。活着的喜在于放下。放下了就自在了。
一个是外求,一个是内求。真正促进生命成长的动力在于人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知觉,就是醒悟,就是对生活,对生命本真的认识。
痛苦 是幸福的背景板。痛苦是衬托鲜花的绿叶。
虽然痛苦和幸福都是生活的两种状态,但是痛苦呢,就像一个深爱的人,突然咬了你一口,然后那种感觉,就印在了你的骨子里,让人永不忘记。而幸福呢,没有伤害,轻飘飘的,反到让人记不牢。所以说,便有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说法。
所以经典的作品,让人无法忘记的作品往往是描写痛苦,展示人类伤疤的。而幸福不过是其中的点缀和衬托,就像做菜时放点葱花一样。
巴黎圣母院,高尔基的三部曲,骆驼祥子,罗米欧与朱丽叶,茶馆,随便拿出来都是悲剧。
人对痛苦的反思,实际上也是为了积累更多的善和美。只有理解了痛苦,才明白善和美的珍贵。
人对待痛苦的结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日出里的陈白露,活着是种痛苦,陈白露选择了自杀作为解脱,因为她不想在命运的泥沼里继续挣扎。苗翠,则选择着以一种近乎麻木的状态继续活着,为了家人而活着。
陈白露是玩世不恭里的清高,而翠喜则是尘埃里的伟岸,卑微里的倔强。命运的闪光点同样在她们身上像柴火一样噼啪作响。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战胜命运无常的胜利。活着更需要勇气,担当,毅力。
余华的作品《活着》的主人公,历尽人生的大喜大悲,高潮与落泊,从富家公子到一贫如洗。最后所有亲人都离去,只剩下一头老黄牛与它相依为命。最后他坦然的活着,带着去世亲人的希望与遗憾活着。
社会就像一个花园,地上花团锦簇,鸟语花香。地下却是黑色的泥土与虫子,一个是生活的表面,一个是生活的底色。所有的快乐,都来源于痛苦的对比。所有对爱的真惜,也来源于痛苦的对比。
时光平淡了痛苦与伤痕,你活着本身就赢了无常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