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论功行赏之时,晋文公却忘了介子推的功绩,并大肆封赏曾经对他心存不轨的人。介子推听闻后,本就不求利禄,更不愿意与小人同朝侍君,便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天便成了寒食节。而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节日,而是这个故事。
重耳与介子推可以说是一对生死与共的战友,为了重返晋国政坛这个目标,历经磨难,十九年流离失所,十九年患难陪伴,两个人虽说是主仆,但感情早已超越了主仆。
可以想象两个人在困境之中是怎样的相濡以沫,介子推甚至可以割自己的肉给重耳吃,于介子推是一种使命感,于重耳应该是生命的感恩。
就是这样的生命之交,在功成名就之时却没有列上功劳簿的第一名,不管介子推是不是在乎名利,重耳都不该有这样的忘记。
更不该在寻找介子推时采用火烧逼其现身的办法,用自己的决心去试探另一种决心,却同样选择了死亡的方式。
所以重耳后来所做的祭奠,感觉形式大于内容。于感情已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同样是主仆关系的感情,刘备与诸葛亮就给出了另一种执着的选择。
一顾不得见,二顾闭门羹,三顾终于敞开了门。人心终是以诚相见,你若赤城,终有一天对方会看到你的好。
会因为政见相同,会因为温暖相待,引为终生知己。于是有了诸葛亮为蜀国呕心沥血,有了刘备托孤,将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国家都托付给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试想,如果当年重耳也以这样的诚意去寻回介子推,那份生死与共的感情是不是会有另一种温暖的结局。寒食,终是始于寒心。
其实,现实中很多感情都终于寒心。
相约一起创业的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甘苦与共,一起熬夜,一起吃方便面,一起将对方的痛当作自己的痛,一起将自己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
当事业终于成功了,有了利润了,却有人动起了小心眼,总想自己多得,总想自己的功劳最大,慢慢地,那种纯友情式的合作就开始滑入利益的泥潭。
当一种合作开始利益至上,当一种感情开始斤斤计较,当一种关系开始忘了从前,最终的结局只有不欢而散,再美的开始,如果没有彼此成全的感恩,终是破碎。
寒食问旧友,希望我们在这个节日里认真回味自己拥有的朋友,特别是那些渐渐消失在岁月深处的人,哪些是因为我们处理不当,因为寒了心而离开的。
经年之后,再忆起,是不是可以平心静气去探寻那个理由。
人与人从相遇走向相知,或者合作,其实都有一个两个人相互认同的开始,而分开常常因为过程。
就像那天你做的不对,我却当着第三个人对你大发雷霆。就像你想多得一份利润,只是因为家里急需救命。若是给足面子,若是事前沟通,一切都是另一种结局。
折柳寄深情,给那些曾经因为我们自己做的不妥而失去的友情,或许此生再也不会见面,也没有机会说一声对不起,却愿意在心底寄一份深情,祝福一份安好。
或许,介子推也希望收到这样一份深情,来自重耳。
文字:爱吾爱
图片:网络,诚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