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有言道,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想想书橱里还躺着的《曾国藩全集》,睡前想和大家聊聊,曾公是怎么从写日记开始,一路开挂,十年升官七次,最终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本期,给大家推荐的是的《曾国藩全集》。
睡前谈谈曾国藩,怎么开挂刷人生

《曾国藩全集》
中国对最为成功者有一个评判体系,就是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
在立德上,曾国藩修身律己,几无瑕疵。梁启超说:“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在立功上,曾国藩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在立言上,曾国藩留下千万字《曾国藩全集》。蒋介石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
所以他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既然是每周有书看,首先要介绍下本期的引篇书目《曾国藩全集》(备注:日记)。
不得不吐槽下,此书收录曾国藩自道光十九年起的所有日记,直至同治十一年二月;全书178万字,共四册,足有七斤重,里面都记了些啥东西的,大多是这样的画风:早起,会客两次,阅《汉书》,小睡片刻,批稿,夜作《神道碑》二百字,二更四点睡。

《曾国藩全集》(日记)
你要问履右君,为什么不看曾国藩传记、家书啥的,独独看他的日记呢?
请往下看。

三十而立,都说三十岁是人生一道重要分水岭。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俗得很,一心只想功名富贵、光宗耀祖……可等他到了人才济济的翰林院上班时,才发现周围的同事都气质不凡,他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波澜不惊,和自己之前的朋友圈完全就是两码事。
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大环境熏陶下,曾国藩发现自己以前那个升官发财的雄心壮志,简直是LOW到爆;于是,开始检讨自己,立志要脱胎换骨。
从此,他开始了每天做“精英日课”。正如日记中所写的:早起,写字,读书,阅读等,每天坚持着。
当然,窃以为,里面最能体现其耐心的就是写日记,也只有坚持写日记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这也为他日后的开挂升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话说,古代社会里百姓对当官这件事很重视,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官就要以当大官为荣。在那个时代,衡量一个男人成功与否,几乎唯一的标准就是看官做的大小。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的官场上就是一个“奇迹”,十年七升,从副科级干部一路升到副部级大员,升官速度惊人!
可曾国藩理论上没什么官场优势,第一,他出身偏远,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官场上没啥依仗和优势;第二,曾国藩为人比较“笨”,又土里土气的心眼子也少,不像其他人八面玲珑能说会道。
履右君翻翻曾国藩的当官履历,发现如下奥秘: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第7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补授翰林院侍讲,同年,充文渊阁校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转侍读。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9月,转左庶子,不久升侍讲学士。12月,充日讲起居注官。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充文渊阁直阁事。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大考二等,6月,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稽察中书科事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
履右君翻翻手上的日记,曾公正是从道光十九年开始写日记,时间上正好对上;默默又翻了数页日记,还是日常琐事,但就是这些流水账,成就了曾国藩“吾日三省吾身”好习惯,开挂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正是写日记的好惯,使得曾国藩在人生轨迹上不断修正完善。
比如说,曾自官从二品大员后,却过得不开心。为什么?因为当时朝廷上下浑浑噩噩,混天度日,贪腐成风。不愿随俗的曾国藩,觉得活得憋屈。
极度郁闷中,他读起了老庄。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处处碰壁,是因为自以为居心正大、光明磊落,而觉得别人都是浑浑噩噩、混天度日。于是说话很冲很直,如锥如芒,直插人痛处。做事更是刚愎自用,对他人意见不屑一顾。
于是他懂得了:水至清则无鱼。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为众排斥。
海瑞就是一个例证,虽然清澈如水,但大家都排挤他,以至于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曾国藩只取清官之实,却力避清官之名。
第二次复出后,他进入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
所谓内圣,就是“按本色做人”。持己以正,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被外在的诱惑所改变,持守自己的良知和信念,让自己在内心里成为一个圣贤。
所谓外王,就是“按角色办事”。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扮演着不同角色,所以不能有太多棱角,要懂得妥协退让,这样才能调动一切能够帮助你的力量,来帮助你这个角色成就一番事业。
所以,曾国藩行事坚持八字:外圆内方,外浊内清。
所谓外圆内方,就是一方面坚守良知,一方面又和光同尘,必要时可向不合理的现状妥协。
所谓外浊内清,就是一方面坚守清廉,一方面又包容潜规则,必要时愿意“同流合污”。他所求的不是虚名,而是要做大事。坚守内圣外王之道,他终成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以上就是履右君睡前看看《曾国藩全集》
关注我,每天解读一本好书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