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回答,但细细思索又不是那么轻易解释地清楚的。
儿时,我们懵懂天真,父母的话便是真理,父母告诫读书才会有出息,不会读书一辈子只能当个“面朝大山,背靠黄土”的农民,为了身上不老是黄泥,为了不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于是选择“知识改变命运”。
青少年时,总是叛逆,读书那么辛苦,那么多卷子,那么多科目,那么多重点,背了那么容易遗忘,为何不自由自在玩耍,很多人不读书照样闯得有声有色,只要有干劲,读书也不是非它不可!
进入大学之后,“读书无用论”变得越来越明显了,于是开始迷惘,时光匆匆流逝。而另一些同样迷茫的人开始找各种途径给自己寻找新的出路,有的选择考研,有的选择招教,有的选择公务员,有的选择提早适应社会……我们总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读书,而不是为了喜欢去读书!其实知识一直不变,变得是社会,和随着社会变化的我们。
当一群天真的孩子步入大学的校园,满心欢喜期待用知识开辟未来,自以为是满腹学识,却没有用“文”之地。社会开始尖锐地指责道:“大学生一点用处也没有,大学培养的都是些书呆子。”社会不会等你长大,社会只是冷酷地检验你的成果,要的就是你的能力。而根本不在乎那个过程:你读了多少书,你内心受到怎样的熏陶,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而是一个实用主义经济人。而我们身上的稚气未脱,对未来更多的是憧憬,社会却冷冰冰地笑话你的天真。可是当你真正成为了一个社会人,一个纯粹的商人,分毫必争,锱铢必较,社会又会讨伐你太过市侩,做事不讲人情。其实很多时候,社会给我们定的标准本身就很苛刻,一方面希望个个都是学霸,饱读诗书,老实谦和,而另一方面社会希望你有更多的能力,能够为企业谋取更多的利益。可是多少人可以做到完全符合社会的标准,又有多少人奋斗着还未成功,却被定位为不思进取。仿佛只有成绩和表现就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全部标准,而不会去看那个人默默在图书馆读了多少书,获得多少为人处事的知识,只要成绩没出来,一票否决,这就是中国式教育和中国式选才的悲哀。
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改变命运显然不是通用的。之前人们提倡读书改变命运,因为当时社会的选才标准是科举取士,只要读书知识分子总是受尊重和爱戴的。新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读书改变命运,因为对人才的渴求,需要知识性人才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国家各种福利政策,毕业包分配,当然可以一劳永逸。而如今,读书,你要是不尖端,根本没人关心你读多少书,有多少学问,要的只是一纸文凭,证明你曾经读书的成就,仅此而已。而父母所期望的读书改变命运,也并不需要你光宗耀祖,而是想让你更有希望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平稳度日。读书,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功利的事情,无外乎为了名利,为了生活安稳。很羡慕古人,即使是为了功名,他们把学问当作生命来守护,汉赋、唐诗、宋词……辉煌的不是一个时代,而且千秋不朽。
其实,摒弃功利之心,读书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我兴致盎然,便手捧一本好书,觅一方静园,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心灵的恬淡,难道不觉得幸福吗?如果不是因为喜爱而读书,读书是特别折磨人的事儿!读书,读得就是一种心境,一种满足之感,一种享受时光慢慢流淌,夕阳渐渐西山的感觉。而当它到达一定境界,它自然也会变成你自己的一种特色和气质,甚至成为你谋生的手段。而,很多人只是在读书,或许还没有达到量变向质变的转化,甚至为了社会的要求死读书,这样思想便僵化了,自然“读书无用论”的抱怨就多了。
读书,重要的是读好书,而不是功利性阅读。做人,重要的是做一个好人,而不是功利性来评价别人。太多的目的性,太多的条条框框,把多少人的努力变得一文不值。僵化的灵魂读着硬邦邦的书本,你还想读者有多少的创新和活力呢!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艳于它现时的美丽,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汗水,洒满了牺牲的血泪。”凡事都不必操之过急,特别是读书,更需要等待沉淀的过程。
所以“为什么而读书?”没有什么必然的答案,你觉得你怎么对待它,它势必会有一天同样回报你的,上苍对所有普通大众来说相对还是公平的。读书没有有用、无用之分,读好书是百利无一害的,关键不要因读书培养了自己的惰性和得过且过,读书不是所有,但一定要成为生活的重要的那部分。
我们为什么读书? 我们为什么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