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 容止十四

作者: 看风景的我 | 来源:发表于2024-04-23 20:12 被阅读0次
    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温忠武与庾文康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时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石头城事变后(苏峻造反攻陷建康),东晋朝廷覆灭了。温峤和庾亮投奔到陶侃那里求救。陶侃说:“先帝的遗诏中没有提到我。而且苏峻作乱,原因就在庾家人身上,杀了庾家兄弟,也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这时庾亮正在温峤的船后,听见这些话后,又担心又害怕,想不出办法来。过了几天,温峤劝他去见陶侃,庾亮犹豫着不敢去。温峤说:“陶侃那个溪狗我很了解,你只管去见他,不会有事的。”庾亮的相貌风度,使得陶侃一见便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他和庾亮畅谈欢宴了一整天,对庾亮的爱慕和推重立刻就达到了顶点。

    容止,可以理解为容貌、举止,这一系列都是对人形象的评价,有夸的有骂的,但是这个故事实在出人意料。陶侃居然是个颜狗,三观跟着五官走?见庾亮风度翩翩相貌堂堂,竟然连长期被排挤的憋屈都抛之脑后了?真的吗?我不信。不仅不信,还觉得陶侃忒能装。在我眼里,故事应该是这样的:

    其实陶侃看庾亮不顺眼很好理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说的“肃祖顾命不见及”。文中的“肃祖”是指晋明帝司马绍,所谓“顾命不见及”,说的是司马绍临死前,把他五岁的儿子晋成帝司马衍,和他的半壁江山,一起托付给了他心目中值得信任的重臣,有庾亮、郗鉴、王导、温峤、陆晔和司马羕,可是没有陶侃。

    庾亮是小皇帝亲舅舅,王导郗鉴不用说,实权派嘛,温峤能打仗功劳大又挺有气节,司马羕,怎么着都得有个司马家的人,陆晔在江南相当有名望,这些人选的都对,可是陶侃也不差啊,又忠心又能干,在王敦叛乱时坚定地站在朝廷一边,为啥不选他?

    可能有且只有一个原因:陶侃出身寒门。

    这帮顾命大臣不论才干性情如何,都是门阀势力的代表,而陶侃不管军事才华多出色,政治立场多坚定,本人人品多过硬,始终无法逾越寒门与世家之间那道鸿沟。

    这就很教人郁闷了。陶侃对名单上这些人应该都挺不服不忿的,但他也没办法,世风如此,只得忍了。可这帮人有权势又占了正统的名义,却不好好办事,成天搞七搞八,把东晋朝廷搞得四分五裂。

    最能折腾的就是庾亮,掌权以后清洗宗室、防备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按说这方针不能算错,可庾亮的举措太急躁,步子太大就容易扯到……是吧?地方势力之一苏峻,一看庾亮磨刀霍霍向自己,那干脆,先下手为强吧,谁还没个队伍咋滴。

    苏峻以清君侧为名出兵,剑指庾亮,庾亮刚开始只把陶侃当心腹大患,根本瞧不上苏峻,结果被人家造反成功,都城都被占领了,而他一直戒备的陶侃却完全没想干啥,庾亮脸都被打肿了,也只能拉着温峤去投奔陶侃借兵打苏峻。

    陶侃正犹豫着要不要出兵勤王,就听说庾亮来借兵,嘿,祸头子来了!这能轻饶了他?不管答应不答应,先出口气,骂庾亮“杀了也不足以谢天下”。还没见人,一番话就吓得庾亮“忧怖无计”,不敢露面。幸亏温峤在旁边给庾亮打气,说“我可太知道陶侃了,就是个乡巴佬,你去帅他一个跟头,他肯定不敢把你怎么着!”庾亮才硬着头皮上了。

    陶侃犹豫几天,权衡利弊,觉得还是支持朝廷比较划算。站苏峻那边,就算造反成功了,也叫篡逆,而且自己也只能当个臣子,那跟现在有什么区别?不如还站朝廷,至少保住了忠臣的名声,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正好庾亮又战战兢兢来求他,干脆做个顺水人情,以后也好相处。

    于是陶侃做出被庾亮风仪折服的样子——这挺容易的,因为庾亮确实金玉其外——答应出兵,既得了美名,也稳固了地位,还让朝廷欠人情,何乐而不为?

    以上是我的理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实在无法相信,出不出兵这么重要的事就因为一个陌生男人的长相风度而决定,即使是在全民重视仪容仪表的魏晋时期也太难以想象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说新语 容止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sw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