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彩礼出嫁——有错吗?
3月18日,河南永城,10对新人集中举办零彩礼婚礼。新娘放言:我嫁的是爱情,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彩礼聘金。

此新闻一出,引发网友无数热议,马上分出两大阵营,一方表示赞同,支持;而另一方则表示“未来会后悔,不要彩礼怎么有保障”等,小编掐指一算,这两大阵营应该就是男女双方的阵营,支持部分应该大部分是男士,反对部分应该多数是女士!对于这条消息,咱家小编作为一个农村人,有话要说: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之前做过婚庆录像师,见证过很多新人步入婚礼的殿堂,同时也会因为客户因为彩礼问题而果断分手,没和大城市里的新人深度接触过,对其彩礼的标准我没有发言权,今天我们就以东北农村(地域广泛,就我周边的村吧)为例,为大家分析下彩礼的构成和它的实际价值。
东北一个普通的小村子里,一对婚龄男女大多是由媒人介绍的,当然也有自己认识的,两者之间在彩礼上有一定的不同,介绍的流程一般是由媒人(非职业媒人,只是对男女两家都很了解)物色人选,合适的一对来撮合,通常是到双方家里,采集下双方的大致要求和基本信息(双方可以是一个村的,也可以在附近村),然后到男方家里来给介绍对方,男方同意看的话,就先和媒人以串门(串门:东北方言,东北农村都有到各家坐坐,聊天拉家常的习惯)的名义到女方家里,到女方家后有家长接待,简单表明来意后,两方会分别找机会问下男女双方本人,对对方的感觉怎么样,农村人,一般眼光都不怎么高,不怎么挑剔,十有八九双方是同意的,其实我感觉当时因为彼此都陌生,个人的意见没那么重要,家长同意就好了;如果双方同意的话,女方会留下媒人和男方吃饭,做饭期间,女生会在媒人的安排下,带着男生去当地的商店采购点礼品之类的,对家长有所表示。饭后,进入正式交行环节,一般会接女方到男方家里做客(别乱想,农村很保守的,就做客,一般是到媒人家里),为的是加深彼此的了解,标志着交往已经开始。

一般农村都是秋天或冬天举办婚礼,多数都是从介绍到结婚是在一年完成的,农村秋季都收完了粮食,有了钱,就开始筹备婚礼,重点来了,这时进入了彩礼环节,其实这里还有很多细节,有空再和大家聊,进入这个环节就是个很尴尬的过程,是个出价再还价的过程,这个环节基本是由女方家长控制的,男方家庭同意就可以选日子,不同意多半没啥下文了。这个环节的“定价”其时和“行情”有关,都谁家要了多少彩礼,是有一定参照的,一般只多不少,到现在农村婚礼高的彩礼会达到50万左右,不包括土地和住房,现金应该在20万左右。

这个彩礼一般会作为小两口生活的基础,也就是创业初期的本金,一般是为了小两口未来的生活考虑,有较浓的家长干预和操控色彩,从这一个角度出发,我们说这份彩礼的价值是一对新人奔向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是有着实质意义和积极作用的。但是,要充分考虑对方家庭的(男方)的基本条件,农村一个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十万左右的现金压力,为了让家里的孩子能顺利的成婚,一般都是由男方家长去出东拼西凑借来的,婚后怎么还各家的各家的条件,有的小两口不还,有的大家一起还。

而零彩礼的案例也是有的,我们上面说,彩礼的价值体现在小两口家庭起步的重要资金支撑,那么零彩礼是不是就对这个家庭的未来埋下了隐患呢?个人认为是不会的,首先,零彩礼是建立在深深的爱情基础上的,既然选择了不要钱,嫁的是爱情,那么就会对未来有所规划,知道怎样能撑起这个家来,两人可以通过努力慢慢的经营这个家庭,而且零彩礼也不是一分没有,一般女方会拿出陪嫁,方式有现金、牲畜、土地、农机、家电等,男方则有至少超过对方一倍的资产用来支援一个崭新的家庭······

这是在农村,资源和资产有着定性,比如,每家都有土地,有自己的房子。而城市里一对新人要想从0开始,或许就显得吃力了!
所以想要评判零彩礼是对是错,本身的命题就有问题,彩礼,拼的是价值,不是价格!有和没有,要看体现的价值在何处,如果一个彩礼礼单,把对方一次性压倒,有什么价值?综合自己和对方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提升新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努力的建设和经营家庭,在充分考虑过未来的情况下,彩礼也许就只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承诺,也许就是一个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彼此终此一生的约定!

最终,两个人能厮守一生,白头到老才是正在的意义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您还有话要说?欢迎参与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