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传习录》第881天
内容:《传习录》中卷 《 答欧阳崇一》 第167条
时间:2022年7月3日星期日
志愿:|当|下|即|未|来|
立志成为一名自省、感恩、利他、致良知的印证者、践行者。陪伴好身边人,践行做好身边事。
今日功课
读原文:
1,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第 167条
2,邓艾民注版本《传习录》第 166条(与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第 167条同)
据《阳明先生文录》及《年谱》,此书写于丙戌嘉靖五年(1526年)阳明先生55岁,在绍兴。
此年11月儿子正聪(正亿)出生。
原文中: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参见《传心法要》:”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3,《樊登讲论语·子罕篇》9.8
本文中提到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原句译文有很多种说法,樊登老师选择的是:孔子说,我很有知识吗?根本不是这样。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我对他的问题一无所知。我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从正反两个方向不断提问,让他自己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按阳明先生的意思是,这句里的知,指的是知识的知。孔子的意思是,我什么知识都知道吗,根本不是这样。我只是凭良知而行。因为做到的事情就是从正反两个方向不断提问,让他自己发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因为孔子本心想帮助询问者,依良知而行根据实际状况不断的提问对方,从而引导让对方理清思路,这样也就解决问题了。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孔子事先已经知道,有这方面的知识。而是从内心来讲想帮助对方而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什么说只要凭良知而行,物来顺应自然就会有恰当的应对。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知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全部学完,都会。人活一事,无论多么聪明好学,无论阅多少万人,走多少万公里,你也不可能把你今生要遇到的事都提前了解到,都学到。提前知道自己遇到什么事该如何解决。只有让自己的心保持良知光明,才能在遇到不同境遇下,用中正的心态去面对,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的解决问题。
4,《王阳明全集》卷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P44
"诚意“是圣人之学教人用功的根本出发点。圣人之学是要注重内心,恢复心之本然,恢复良知光明,追求博学只是恢复良知光明的一种践行(体认)行为。博学是以恢复良知光明为目的的实际行动中的一种而已。
如何能做到诚意呢?
那就是立圣人之志要真切,落地就是要时时刻刻省察自己私心私意并克除它。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与人共处还是独处,无论是做事的时候,还是安静的时候,都要谨记体认恢复良知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