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教授投身大学教育40载,2009年1月荣休前,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长达18年,亦曾为香港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兼理学院院长。现为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教授及荣休校长。潘教授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一级荣誉理学士学位及一级荣誉理学士深造学位。其后,亦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高级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及南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09年获香港理工大学颁授荣誉人文博士学位。
潘教授与太太及好友于2005年创办精进慈善基金,并担任会长一职。基金每年资助六百名有经济困难的内地年青人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位课程,并帮助他们在人格品德方面的成长,致力为国家培育人才。
潘教授屡获殊荣,包括于1979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89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JP)、1991年获颁英国官佐勋章(OBE)勋衔、2002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GBS)、2008年获星岛报业集团颁「杰出领袖奖(教育)」。此外,潘教授曾被委任为香港立法局议员(1985-1991)及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长达15年(1998-2013)。
他的著作有《心经与生活智慧》、《佛教与人生》、《心经与现代管理》及《感恩这一课》。
自 序
很多人误以为佛教就是迷信,不科学!
作为一位从事科学研究及大学管理多年的佛教徒,我认为佛教的义理与现代科学理论极为吻合。正确的说,佛教超越科学,更具前瞻性,更实在地帮助众生提升智慧,建造更美好未来。
佛教从宗教及教育两个角度认识宇宙,而科学则根据理论与实验探索宇宙。本书以浅白文字解释最新的科学理论,再逐一分析与佛教的共通点,让读者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佛教对宇宙本质和真理的体会。
现代科学对整个宇宙的探索还有很漫长的道路,比对佛陀对宇宙的认识还有很大的距离。现代科学虽未能完全解释佛陀的智慧,但科学对宇宙的理解确实是逐步解释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讲的义理,例如「空」、「缘起」、「无常」、「无我」及「一切唯心造」,而且非常吻合。
既然万事万物并非真实存在,我鼓励大家不要执着,应保持内心安乐自在,并以善心、慈悲心、包容心对待一切众生,令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本书命名过程中,我曾多番纠缠书名应否为「佛学与科学」(作为两种学说的对比),但细心思量后,深信佛教是佛学理论的实践及体验,故佛学是「因」,佛教是「果」。而书中侧重如何活出佛学理论 --- 莫执着,以善心、慈悲心、包容心为众生的佛教修为基础。所以,最后正名为「佛教与科学」。
阿弥陀佛!
二○一五年六月十八日于香港
佛教是不是迷信、消极、不科学?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很多人问我:“你是科学家、是大学校长,为什么要信佛”?这是个很奇妙的问题。正因为我是科学家、大学校长,若我信佛,必会先对佛教作过深入了解。从科学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佛教比任何宗教更殊胜、更科学!
2013年11月我写了一本小册子《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与朋友结缘,尝试从佛教及最新的自然科学理论,探讨「缘起性空」,度一切苦厄的智慧。小册子很受大学生及知识分子的喜爱,在短短半年内已再版多次,共印发了四万册。其后,在很多朋友的鼓励下,我再写了这本「佛教与科学」的小册子,以简单易明的例子帮助大家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佛教。我分四个部份来探讨这个主题:(一)科学的宇宙观、(二)佛教的「空」、(三)佛教与科学、(四)总结。在这小册子的最新一版,我加添了自然科学及生物学对人类意识与宇宙关系的分析,并从这个角度简略探讨净土法门,完满我对佛教与科学这个主题的体会。
(一) 科学的宇宙观
● 唯物实在论
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日常体验告诉我们一切见到的,触摸到的东西都实实在在的存在,可以用精确的仪器量度它们的性质,例如它们的质量、大小、速度、距离、硬度及时间等等。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时空非常狭窄的地球表面,长短、高矮、轻重、快慢的相差不大。一般认为牛顿的理论是金科玉律,可以非常准确地描述我们的日常活动。所以早期的科学是唯物实在论(Material Realism)。
● 宇宙的大小
随着物理,天文及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我们明白到地球以外有极庞大的宇宙,同时亦有细小到用任何仪器都侦察不到的微细物体。最微小的物体是基本粒子,例如电子、夸克(Quark)等,再到原子,单细胞(单细胞的生命体也非常小,一点雨水里就包含着很多生命),到我们人类,地球,远离地球有月亮,整个太阳系,跟着是银河系。银河系包括很多星体,太阳系只是整个银河系里的一小点。整个太空里又有很多类似银河系的星系组(Galaxy Group)(大概有1,000亿个星系组),最后到了目前可以估计的宇宙边缘。现在很多科学家都相信我们的宇宙(Universe)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有很多共存的多重宇宙(Multiverse)。
从最微小的电子到遥远的大太空,若以米(meter)为单位,基本粒子,例如电子的大小是1米的10-18,而宇宙边缘(离开地球约500亿光年)是1米的1026,差距很大很大。那么我们的地球是大还是小呢?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觉得地球非常大,但从整个宇宙来看,地球只是一粒微尘,极为微小。所以大与小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答案。
为了探索不同空间的运作,在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两大理论的出现:相对论(Principle of Relativity)和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成功地解释整个宇宙的宏观现象,包括太阳系、星系、虚空等的一切运作。而量子力学则非常成功地分析宇宙的另一极端,即最微小的粒子空间,包括原子、电子、光子等的一切现象。很多实验都证明这两个理论是正确的。两个理论同时指出,在比现实环境更庞大或更细小的空间里,唯物实在论是错误的。过往认为一切事物是实质的存在,或一切性质可以很准确地量度,均是错误的理解。
● 相对论
爱因斯坦指出质量、体积(大小)、空间、速度和时间是互相影响的,比如说,速度可以影响物质的质量、空间及时间。一切物质、空间、时间均是变量,不是实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思想突破。
(1)时间的错觉
我们常常觉得时间一秒就是一秒,一分就是一分,一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是肯定无误的。但事实上,这是我们错误的理解。比如说晚上看天上光亮的星星,我们感觉怎么样?星星就在这里(头上或在某方)是不是?其实,我们明白星星离开我们很遥远,它发出的光以光速计算,要经过很长时间才来到我们地球。星光可能要经过十亿年的时间才来到地球,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星光其实是十亿年前发出的光。等于说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十亿年前在某个位置,而不是现在。它现在存在于哪里我们不知道,可能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转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那颗星星,感觉上它是在这里,其实却不是。它可能一万年前在这里、亦可能一亿年前在这里、甚至可能五十亿年前在这里。因此,我们认为是同一时间存在的东西,可能是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又比如打雷闪电,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但其实打雷和闪电是同一时间发生的。在天空中,云层产生变化,同时产生了声音和光。但光比声音的速度快很多,因而我们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其实,它们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闪电和听到的打雷,包含了我们对时间错误的感觉。
第三个例子是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衍生出来的,可能会不容易明白。假如我站在某一位置,而一位朋友则坐在一辆时速120英里的跑车上,理论上我度过了整整30秒,他只是度过了29.9999999999995秒,这个差距是非常非常细小,我们是无法感觉得到,亦无法用现有的科技测量出来,但理论上我们所度过的时间是有差距的。假如这个速度快得多,感觉就不一样了。例如乘宇宙飞船作星际旅行,宇宙飞船以光速的87%速度飞行,时间会慢了一半。在宇宙飞船的人,他们感觉过了三年,而我们在地球已过了六年了。可惜现在还没有这样快的交通工具,让我们可以亲身感受。
第四个例子,我们经常用的GPS导航系统,里面其实已经计算了时间差距,因为人造卫星的速度比我们在地面的速度快很多。当速度不同的时候,时间是有差距的。如果不调整这个差距,根本不能准确量度地面的距离,因为每天大约有十公里的累积差异。因为调教了这个时间的差距,所以导航系统才能正确定位。
所以,时间不是实在的!时间是个动态,是无常的。速度快,时间就过得比较慢;速度慢,时间就过得比较快,这是相对的。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亦察觉不到这个差距现象。
(2)物质与空间的错觉
习惯上,我们觉得物质是实在的,但事实上这亦是我们的误解。以宇宙飞船很快的速度为例,宇宙飞船及在里面的人的体积会缩小,但质量会增大。也就是说整个物质是不断地因应速度而改变的。我们亦会发现两个星球的距离因着宇宙飞船的速度而缩短。即整个空间的大小,也会因应活动的速度而有所改变。
理论上空间也好,物质也好,都不是实实在在,是不停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活动,质量、时间、空间就会不停地改变。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感觉不到,因为我们现时的一切活动和交通工具无论多快,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慢的,时间差距可能只有0.0000001秒,我们根本察觉不到那个差别,但不等于差距不存在,只是我们感觉或测量不到而已。所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速度、空间、物质和时间是互相影响,是在不停地改变的。因此爱因斯坦把空间与时间联在一起,视为一体的「时空」概念(space-time)。
●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理论非常诡异,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以理解的,但它却被实验证明是一个很精确的理论,而亦被应用在很多重要的科技发展上。奇妙之处在于,没有人能够真正认识它,连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玻尔(Niels Bohr)都说他们都没有搞懂。
量子力学有两个基本原理:测不准定理(Principle of Uncertainty)及物质二重性(Dualism of Matters)。任何极微小的东西,如粒子、光子、电子等等,它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可以是实实在在存在而占有空间的一微细粒点,亦可以是不占有空间而存在的一种波(波动),能扩散到任何地方。就算是粒点,它亦没有一固定的位置,可能在这里又或在其他地方,至于最终出现在那里是一种机会率,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是受到人类意识所影响。
● 弦论
我们可以明白到从微观世界,到现实世界,再到宏观世界所引用的科学理论是不一样的。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虽然非常成功地解释不同层面的大空间或微小空间的情况,但它们两者之间也有不能协调的地方。虽然爱因斯坦穷一生的研究,希望能找出一个单一的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来解释一切时空(从最小到最大的太空),但最终都未能成功。结果,在他去世后的二十世纪后期,很多物理学家及数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叫弦论(String Theory)。这个弦论现在慢慢发展到更全面的M-论(M-Theory),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一切从最微小到最庞大的事物及现象,融合了相对论及量子力学。
在我解释弦论之前,我先介绍交响乐团的演奏过程。交响乐团里,有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乐器。如果每位琴手不跟乐章各自弹奏,就会杂乱无章。但是只要他们跟着指挥弹奏着同一个乐章,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每位琴手弹一条弦时,每条弦会震动而产生一个音符,众多互相协调的音符便会奏出非常和谐的乐曲。这个乐曲随着乐章的旋律,慢慢改变,直到乐章完结。下次缘分到了,每位琴手又再聚在一起共奏另一首美妙的交响乐。
弦论相信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粒子、电子、原子、光子、夸克等等,实际上不是实在的质点,而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细丝,(是物质的最小极限,是一条细丝或是极细小的橡皮圈),物理学家称之为「弦」(string)。这个「弦」不停地震动(vibration),震动时发出一定的频率(frequency)及震幅(amplitude),就好像弹小提琴的弦一样,产生特定的音符,相当于一种特定的能量。弦论家相信每一特定音符相对于某一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等。而万事万物都是从基本粒子组成,即是从很多「弦」的不同音符组成。假如很多「弦」聚在一起,当它们震动的频率互相没有关系的时候,就好像各琴手不跟同一乐章各自弹自己的琴,不会产生美妙的音乐。只有他们依照乐章弹奏,互相协调、和谐共振,才会奏成悦耳的交响乐。
跟据爱因斯坦的能量(E)与质量(M)互变理论,E=MC2(C代表光的速度),当很多微小的「弦」聚集在一起,和谐共振,能量互相协调,跟着变成更大的能量,这个大能量可以以一种物质或现象的形态展现出来。换句话说,一切物质及现象都是在很多相关的「弦」在和谐共振下产生出来的不同交响乐(能量)。假如这个缘分离开了,好像交响乐演奏完毕,这些不同的「弦」就分开了,而这个物质或现象就不复存在(注一)。
总的来说,原子、电子及所有基本粒子其实不是实在的,它们只是「弦」在不同震动模式下所产生的不同物质,很多「弦」聚集在某个环境,可以产生非常大的能量。所以万事万物,包括你与我,都是由很多很多的「弦」在某环境条件下聚在一起,跟着某一特定的规律(乐章),产生和谐共振所组成的交响乐(更大的能量组合)。当环境条件改变了,以至消失了,这个能量所展现的形态亦会改变甚至会分散,回归到本来的各自小能量(粒子)。
量子力学首先打破了我们对很微小物体是一实体的概念,而弦论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物质的了解。万事万物是由不同的「弦」聚在一起和谐共振产生出来的。所以一切物质,都不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只是能量的某个形态。能量能展现出一个我、展现出一棵树、甚至展现出狂风暴雨。
要注意的是,弦论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才研究出来的理论,还在发展的初阶,是还未经实验证明的学说。但是很多著名的科学家,相信弦论(以至演进中的M-论)有机会可以演变为统一理论来解释整个宇宙的本体及其自然规律。
第一个科学小总结
现在,让我先做一个科学的小总结。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及弦论,一切物质、空间与时间都不是实有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物质与现象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凝聚而产生出来,会跟条件改变而有所变化,当条件分散物质与现象就会转变或消失。
●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怎么来的?很多科学家倾向以大霹雳(Big Bang,或俗称大爆炸)的理论来解释宇宙的起源。整个宇宙是由一个非常微小但密度与热度都极高的能量,突然大爆炸后所产生的。再在极短的时间发生剧烈的大膨胀(Inflation),宇宙不停地向外膨胀,从而创造了空间与时间及一些基本粒子,以至一切物质。有些科学家相信宇宙的黑洞(black hole)不停地吸收能量,当能量越来越大的时候,它的压缩力也越来越大,到某个时刻,会有新的一个大爆炸,并产生另外一个宇宙。他们甚至认为黑洞的核心可能是通往另一宇宙的入口。
我们现在看到整个宇宙内的星星、太阳、地球、山河大地、人类、一切的动植物,统称为物质(matter),其实物质在整个宇宙里面只占非常低的比例,还不到5%。科学家相信,有一种看不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物质,叫暗物质(dark matter),占据整个空间的23%左右。还有,我们看到的太空,科学家认为它不是真空的,里面有一种神秘但不能解释的东西,他们称之为暗能量(dark energy),约占空间的72%。也就是说,宇宙有三种东西,最大的是暗能量,其后是暗物质,而我们看得到的物质仅占少于宇宙的5%。这些暗物质与物质结合起来,产生我们看到的星云。
我们的地球、整个太阳系也只是宇宙的一个小单元,而宇宙里有很多个其他的太阳系和银河系。由于暗能量充满了整个太空,并产生万事万物,所以在我们地球外,很大机会有其他的世界及其他生命体存在。因为科学家相信,整个宇宙是从大爆炸开始,然后急速膨胀,产生空间,时间与物质。所以,空间,时间与万事万物是无中生有的(但要小心,这个无不是真正的无,但亦不知是甚么)(注二,注三)。
第二个科学小总结
一切物质、空间与时间是无中生有的。太空不是甚么都没有的空无,而是充满着一种神秘,但暂时仍不为人类所知和看到的暗能量。
● 意识的参与
著名的双缝实验(Double-slit experiment)证明了量子力学内的一个重要理论。任何基本粒子,在没有被干扰时(例如被观察、测量),是处于一种「自由状态」,即是可同时处于各种可能的状态,可以是占有空间的粒点,或是不占有空间的微小能量波动,它亦可以同时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甚至遥远的太空。我们跟本不可能知道「自由状态」是怎样的。但是,它以何种状态出现,是受到人类意识所影响。当它被干扰后,粒子就只现出某种「确定状态」,例如在某一确定的地方出现。只要观察者不再理会它,它又会回复「自由状态」。
很多实验亦证明,如果两粒或以上有密切关系的粒子被分开(例如同一原子内的电子),就算被分隔多远或多长时间,它们的密切关系会维持不变,每一粒子都处于「自由状态」。若其中一粒子被观察而突然呈现某一「确定状态」,其他有关系的粒子便会立即作出调整,以相应的「确定状态」出现。这种关系被称为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
量子纠缠的应用面非常深远,很多科学家亦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简单来说,如果分开在两地互有纠缠关系的两个物质,无论距离多远或相隔多久,只要一方接收到一些信息,另一方便立即感受到而作出相应的「确定状态」。例如一对孖生姐妹,无论他们相隔多远,他们很多时都能感应对方的一些突发事情。最近,科学家巴斯勒(Bonnie L. Bassler)及格林伯格(E. Peter Greenberg)发现细菌不是单独运作,而是细菌与同类和其他物种沟通,进行协调,加强自身的攻击力。所以,最新的医药研究正针对如何阻止细菌之间的沟通,从而减低它们的杀伤力,再将它们消灭。
量子纠缠对发展全方位的信息传达也很有帮助。现在的信息传达,局限于文字,声音、图像。而图像是以平面为主,就算是立体图像亦不是真正的全立体,内里的细节是传达不到的。
目前,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如彭罗斯(Roger Penrose)和哈梅罗夫(Stuart Hameroff)相信人的大脑有无数互相纠缠的电子。它们本处于「自由状态」,由于人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例如看到、听到或接触到一些外面的事情,有关的脑电子便会受到干扰而处于某种「确定状态」,而这些「确定状态」亦随着干扰的变化而转变,其他有纠缠关系的脑电子亦立即作出相应的「确定状态」,互相传递信息。这样便构成人的意识或念头。这些意识可能储存于人脑的某些地区。当外界的干扰过后,这些电子又回复于「自由状态」,意识亦减弱或消失;如是者循环不息,意识念头不断地产生。
大脑中的电子亦很可能与身体以外,以致宇宙各方的很多电子互相纠缠,因为它们都来自大爆炸的根源。所以一旦意识产生,这些信息亦立即传递到宇宙各方,不受时空限制。
光子是信息传递的一个重要媒介,假若某一光子接受到任何信息,处于不同地方或不同时间但互有纠缠关系的光子,便会完全超越时间与空间,立即接收到相应的信息。
杰出物理学家惠勒(John Wheeler)及林德(Andrei Linde)均相信人的意识会影响我们所认识及感受到的现实世界。人类的意识是参与发展真实世界的重要元素。意识深深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不断在改写自己的命运及身处的世界。所以,每个人认识的世界都不是完全一样。干细胞权威兰扎(Robert Lanza)最近更提出「生物中心主义」(Boicentrism)的理论(注四)。他指出生命与生物是真实世界的中心。人类的意识是创造宇宙的重要条件。意识使世界变得有意义。时间与空间只是人类意识的工具。
实验证明,人的意识可以影响水的结晶状态。江本胜发现文字,意念及音乐都会影响水的结晶(注五)。水在慈悲及和谐的讯号环境下,例如感应到「爱」与「感谢」等和谐意识,水会结出美丽的晶体(图一)。但在愤怒及负面的讯号环境下,例如遇到愤怒的情绪或令人不安的声音,水的结晶变得细碎零散(图二)。
试想想,人体含有约60-70%的水,我们的善良意识会对水产生正面的影响,当然,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当众多水份子的能量能和谐互补,整体的潜在能量可以很大,我们可以活得更快乐、更健康及对四周环境带来正能量。
第三个科学小总结
宇宙不是独立客观地存在,而是受到人类意识的影响。人类的意识可以影响物体、环境与生活,甚至可以创造及改变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共同愿望及群体意识的影响力更大。没有生命,没有意识,便没有真实的世界。
● 能量不灭定律
根据能量不灭定律,能量是不会减少、亦不会增加的。物理学家相信我们整个宇宙里有两种不同的能量,一种是由电磁力所产生的正能量(Electromagnetic Energy),另外一种是由重力所产生的负能量(Gravitational Energy)。两种能量互相抵消,令宇宙的总能量保持是零(注六)。一切现象,包括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能量转移的过程,能量从某个形态变成另外一个形态,转来转去,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总的能量维持不变,但能量的转移及变化可以产生一切的物质及一切的现象。
第四个科学小总结
宇宙的万事万物与一切现象只是能量的互相转变,但总能量不变。
● 多维时空
很多现代的物理学家,尤其是弦论家、及几何数学家越来越相信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不是单一的宇宙,他们相信我们邻近有很多其它共存的宇宙,称之为多重宇宙。更重要的是,宇宙间每一点,无论多大或多小,都是相对的概念,比如说我们地球看起来很庞大,但从整个宇宙来看地球只像微尘一般的渺小。同一原理,我们看一粒微尘,如果将它放大来看,也是一个世界。我们一般认识宇宙是有四维时空,就是长、宽、高三维空间,加上时间一维。我们看到、触摸到及感觉到的,都是在四维时空内。但是,弦论家相信有十维时空,即九维空间及一维时间。这完全超出我们一般的想象。但从科学理论来说是可以有十维时空的(M-论更提出有十一维时空)。从数学观点来看,宇宙每一点都可以有九维空间,即长、宽、高及6维互相卷曲的微小空间(注七)。所以,每一个小点,看上去是微尘,其实每一点都可能有自己的十维时空,沿着相对的概念,每一点都可能有不同的生命体存在,各有自己的世界。
第五个科学小总结
宇宙、世界甚至微尘的大小只是相对的概念。每一点无论多大或多小,除了我们熟悉的四维时空外,很可能还有其它空间,也可能有其它生命体的存在。
● 不同的生命体
就像外星人看我们地球有别于他们的生命体一样。如果真的有多重宇宙,而每个宇宙的任何点都可能有个别不同的生命体,情况就更复杂,远远超越人类的想象。
(二)佛教的「空」
我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及大学管理,当我接触到现今科学的宇宙观(尤其是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作为佛教徒的我感觉非常震憾,亦不禁惊叹佛陀的智慧真是深不可测。
佛陀不是创造万事万物及主宰一切的神。他是一个经长期修行而觉悟宇宙真理的人。他明白宇宙的本体及其自然规律,但这本体太不可思议,用任何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出来也肯定会有所偏差。佛陀亦了解我们凡夫的一切烦恼,源于我们经常不依宇宙本体而作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例如,空气污染就是人类破坏自然规律的结果,人类大量制造二氧化碳,又不断砍伐森林。现在强调环保就是要回归自然。
既然宇宙本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释,佛陀便采用「空」这个名词来代表宇宙的本体。我们凡夫不能真正明白「空」,只有佛及大菩萨的境界才能明白。
佛陀非常慈悲,为了帮助我们凡夫得以离苦得乐,他成佛后花了四十九年的时间,以最简单的方法,用不同的故事及比喻,循循善诱,帮助我们明白宇宙的本体及其自然规律,亦因应人的不同背景,学识及兴趣,教导我们不同的修行方法以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所以,佛陀是我们最慈悲及最优秀的老师。
● 缘起
从宗教角度来看,自然规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未报,时辰未到”。很多时候表面看来,做善事的人,未必有善报,而作恶的人,未必有恶报。其实只是“时辰未到”或“时机还未成熟”。《道德经》也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佛教对自然规律的重要体会是「缘起」。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面貌不会突然间发生,也不会独立存在。一定有一个原因(或简称为「因」)再配合适当的「助缘」(或简称为「缘」)才能成事。举个简单的例子,苹果不会是从天掉下来的,它必先要有一粒苹果种子。但只有这个「因」,无论经过多长的时间,也不会变成苹果,因为“时辰未到”或“时机还未成熟”。这个时机,佛教称之为「缘」。苹果种子一定要有配合适当的泥土、阳光、水分和肥料等等,才能长成一棵树,结出苹果。所谓「缘」就是一切环境条件的组合,包括泥土、阳光、水分和肥料等等,没有这些条件,单有一个「因」也不能结出任何的「果」。
因为「缘」(环境、条件等)不断在改变,所以,「果」的质素亦随之而变。比如说,温室培养的苹果特别好吃,因为所有环境条件都调校到最好。如果泥土缺乏肥料,种出来的苹果因为营养不足,没那么好吃,但它也是苹果。换言之,我们只要能调校或者控制「缘」,「果」是可以预知的。又比如说,很多学生做化学实验,如果他们根据老师提供的一切条件来做,无论重复做多次,必会得到同一的结果。但假如学生不根据老师制定的方法去做实验,多加一点东西,或加热的时间长一点,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改变「缘」,「果」就可以被改变。可惜的是,我们不能控制所有的条件(即「缘」),所以得出来的「果」便不能确定。
「缘」是千变万化的。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控制全部的「缘」。佛教强调种善的「因」肯定会有好的「果」,种恶的「因」便有坏的「果」,但是「果」好到什么程度,坏到什么程度,便要看「缘」的结合情况。无论如何,我们做人应要多种善因、广结善缘。孟母三迁是个很好例子,表明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人的烦恼也是由我们的感觉器官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开始,再配合当时外在的环境、际遇,及内在的知识、判断、偏好、经验、甚至体质与情绪等因素而形成的。
一切因缘所生的万事万物及一切现象都会随着「缘」的变化而改变,可快、可慢,佛教称之为「无常」。人生是「无常」的,我们不知明天会怎么样,有没有意外?有没有横财?现在不停发生天灾人祸,更令我们感觉人生很无奈,亦体验到「无常」的不可预测。
一切「因缘」产生的万事万物也不能单独存在,一定受周边的环境所影响,就如我们的感受。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我」。「无我」不等于没有我的存在,而是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存在。
这个「我」代表一切事物及现象,它们不会停下来,一定会跟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而互相影响。就如问不同的人对某一人的评价,都会有不同的响应。比如我潘宗光,你怎么看我、我的学生怎么看我、我的太太怎么看我、我的孩子怎么看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再比如说,有一个人以不正当的手段赚到很多钱,在法律上他是一个坏人;但他将钱帮助很多人,受他帮助的人认定他是善人。那么,那个人是坏人还是善人呢?那要视乎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来评价他,很难有一个全面而又人人皆认同的答案。
又以水为例,我们每天都接触到水,但是我们是不是完完全全了解水是甚么呢?我相信我们对水的了解跟生活在海里的鱼对水的看法及感受完全不一样。究竟水是什么东西呢?我们习惯从过往经验的角度理解水,但这个理解肯定不是全面的,我们认识的只是水所呈现的某部分形态,不是水的全部本质。很多人喜欢钻石,觉得它万分宝贵。但若身处沙漠或在很干燥的地方,我相信你会选择水,不要钻石,因为在那个环境,水比钻石更珍贵。
● 「空」
宇宙的本体是「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实体,是「无常」、「无我」的。但我们不能期望自己能像佛菩萨一般真正的了解「空」。这有点像印度寓言“盲人摸象”。一群瞎子用手去摸大象,因为触摸象的不同部位,有摸象肚,有摸象腿,亦有摸象尾巴,他们各自对象的认识就不一样。就算整合他们所有的观点,亦不是象的真正模样。只有待他们复明,才能真正知道象是怎样的。
佛陀的教导,让我们更明白「空」,除了是「无常」及「无我」之外,更是绝对的包容,平等及慈悲。
宇宙包容一切;太阳给我们能量温暖,不分贪富,贵贱,动植物;大地承载我们,不会因为人类的不停苛索而有所埋怨,依旧不偏不倚,无分别地照顾一切众生。
佛陀更教导我们「空」是没有确定的时间与空间;无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无大小的区别。「空」没有开始,亦没有终结,没有增加亦没有减少,不是有亦不是无。一切事物皆是因缘相聚而生,又随着因缘错综复杂的互动而不停地变化,没有任何不变的实质。「空」亦不是独立存在,人的意识与宇宙本体不能分开。弱的意识会被外境干扰,而强大的意识却可改变外境,即佛陀所说的「境随心转」及「一切唯心造」。
● 色即是空
什么叫「五蕴」?「五蕴」包括两个部分,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精神面貌。「色」代表我们的身体,包括我们的肉体、眼、耳、鼻、舌,其实代表一切物质。受、想、行、识代表了我们精神的四个部分,是不可触摸的精神、意识、感受等等。我们认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到的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用很多科学理论及实验证明事物的存在,比如医生可以看到我的病是存在的。同时,我们的时间肯定是不变的,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无论在香港、在美国或在欧洲,时间同样地一分一秒的过去。
但佛陀说这些看起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实不是真实存在,只是表面显现为这样而已,它的本质并非如此。这个想法不容易明白,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事物不停在变化、是不实在的。空性是互动互融,是「无常」、「无我」的,更重要的是整个宇宙一切的动力都是不分彼此,包容,平等及慈悲的。
整个宇宙的本体是空性,所以佛教说「色即是空」,即一切物质都有「空」的特性,即「无常」、「无我」、包容、无分别心、无独立性。既然我们本身的感觉器官,眼睛、耳朵等等是「空」的,而所接触的外境也是「空」的,我们的感受(受、想、行、识)也不可能是实在的,而是变化无常的。佛教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简单来说,就是「五蕴皆空」,或用其他佛教惯用的术语,就是「缘起性空」,或「妙有真空」。
但「空」不是空无,不是什么也没有。「空」是一种非常神秘、不知道、不可见、不可理解,亦不知道是甚么,就像《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世间万事万物是从「空」体现出来的。我们说「空即是色」,「空即是五蕴」,「性空缘起」,「真空妙有」,都是佛教基本的理论。
因此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在学问上、理论上多了解「空」、「无常」和「无我」。更重要的是在修行方面,我们对外的行为举止,对内的修心养性,应用「空」作为指南针,以「空」的无分别心、包容心及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透过修心养性来体证「空」性,这样我们便能慢慢提升本身已有的智慧和慈悲。
但这不容易做到,我们只能通过修行,例如禅坐等才能慢慢了解「空」的含义。只有大菩萨,例如观世音菩萨,在深禅定境界时,才明白什么是「空」。我们凡夫不容易看透,但我们可以慢慢学习(注八)。
(三)佛教与科学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己感觉到科学的宇宙观非常接近佛陀二千五百多年前对宇宙的认知。让我将两者的共同体会作个归纳。
● 宇宙的不可思议
量子力学很清楚指出微观世界是不可思议的。粒子是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但亦不知是甚么。相对论亦指出,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时间、空间与物质。杰出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指出,我们不可能真正认识我们的宇宙。不同理论有不同的宇宙版本,但那一个版本最“真实”呢?宇宙的本来面目可能就没有一个“真实”的版本。霍金一直至力寻找可解释宇宙的统一理论。但他最近终于认同宇宙的神秘远远超越人类的预料,是真的不可思议,所以他宣布放弃对宇宙统一理论的研究。
这不正是佛陀所说,宇宙的本质是「空」,是不可思议的,不能用任何语言及文字完全表达出来的吗?
● 万事万物「无常」、「无我」
爱因斯坦指出物质,空间与时间是不会固定不变的。
习惯上,我们认为一切事物与时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可以感觉得到,但科学告诉我们一切万事万物与现象,包括你与我,是环境条件凝聚下奏出的一首乐曲(事物),是受到人类意识所影响,不停的在变,是「无常」、「无我」的。当演奏完毕,条件分散了、乐曲亦停止(事物消失),各琴手(基本粒子)亦分开了。当再遇到条件成熟时,它们又聚在一起,新的事物便随之出现。所以,每件事物虽然看来是实实在在存在,其实是「无常」的。一切物质是无中生有的,是大爆炸及大膨胀后产生出来的,这不正是佛陀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一切事物与现象都不是实在的,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吗?
既然一切事物及现象都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是不停地在变,同样地,我们因接触这些事物而产生一切认知、识别及感受,亦是变幻不实的。这亦如佛陀所说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其实科学的讲法跟佛陀的讲法非常接近。
总的来说,现代科学对宇宙的理解非常接近佛陀讲的「五蕴皆空」,或「缘起性空」及「性空缘起」。万事万物是在不停地变动,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演奏过程,缘聚则有,缘散则灭。我们的烦恼就是执着变幻为真实。
● 意识创造宇宙
科学认为宇宙一切事物及现象只是能量的转移,而总能量维持不变,这不正是《心经》所说的诸法不生不灭及不增不减吗?从量子纠缠的理论以至「生物中心主义」都认为人类的强烈意识是创造宇宙万事万物及现象的一个重要元素,这不正是佛陀所说的「境随心转」及「一切唯心造」吗?
佛陀指出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意比较薄弱,容易被外境所干扰,即所谓「心随境转」,烦恼亦由此而生。随着禅定修心的修炼,逐渐加强心意,令它不易受外境所影响。更高层次的修心令意识所发出的能量可以改变外境,即「境随心转」,最终可以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即「一切唯心造」。亦即是说,我们所感知的宇宙,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
● 宇宙包含万千世界
科学认为世界与微尘的大小比较,只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真正的大,也没有真正的小。我们看见小的东西它未必很小,就如外层空间看我们地球也是非常微小一样。无论多大或多小的东西,也有它自己的时空、也可能有生命体的存在。同时,除了我们的地球以外,宇宙间很可能存在很多不同生命体的世界。不单如此,除了我们认识的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很多共存的多重宇宙,里面亦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生命体。
佛陀说过一粒栗子,甚至一粒微尘,可以呈现整个世界。佛陀更说有十类不同的生命体,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等众生。我们只能看到人和畜生,看不到其他八类不同的众生,难道他们就不存在吗?科学说他们可能存在,因为那么多的宇宙、那么多的空间,都可能包容着他们。就是一点微尘也可能有十维时空,所以不能否定他们的存在,只是我们看不到,但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我举个例子,深海里生活的鱼、虾、蟹,它们可知道陆地上有另一个世界?同样地,陆地上的动物,如狮子、老虎,它们是否知道海里有一个与陆地不一样的世界?我们人类当然知道两个世界是同时存在的。但那些鱼、虾、蟹和动物只认识它们生活的空间,以为那就是唯一的世界。如果你告诉鱼、虾、蟹,陆地还有一个世界,它们不会相信,因为它们不能理解。就如你告诉陆地的老虎,水里有另一个世界一样,它们也不能理解,不相信。就好像佛陀告诉我们,除了我们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世界,有净土、天、地狱,有菩萨、罗汉及鬼等等。我们没有看过,很多人就不相信,就像鱼不相信有陆地世界一样。
所以,看不到的、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肯定或否定它,现代科学的理论正在一步步证明佛陀的智慧深不可测。
● 西方极乐净土
佛法的修行讲求对法及对机,意思是在诸多佛法中,我们要明白自己的情况采纳最能帮助自己的方法。
在末法时代(即佛陀涅盘后的一千五百年,相当于公元元年开始),众生的福报薄,善根弱,共业太重,亦没有佛住世的教导及加持,单靠自己努力修行,是很不容易修心开悟。但佛陀非常慈悲,教导我们一个修行的快捷方式方式。他告诉我们在西方有一个极乐净土。在那里,一切都是美好殊胜的;没有畜牲、饿鬼及地狱三恶道,所有众生都是圣人、大善人。更重要的是在净土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无数的大菩萨教导及加持那里的众生,帮助他们快速觉悟成佛。
佛陀鼓励我们在这一生完结后,转换环境,离开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往生到净土,在一个凝聚诸多大善人的环境下,继续修行,快速修成正果。好像孟母三迁,孟母就是要转换到一最理想的环境,让孟子能快速成才。
佛陀说,往生到净土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真心相信净土的存在,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救度,诚心发愿往生净土,再老实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临终必得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净土。
西方极乐净土常被大众质疑其存在,主要原因是太殊胜,太不可思议,末法时代的大众都不敢相信。本人经过长时间对佛教的研究及修行,我是完全接受这个净土法门,而且现在亦专修这个法门。我现在尝试从科学角度简单分析大众对净土的疑惑。
前文“意识的参与”与“意识创造宇宙”两个章节及第三个科学小总结已指出,很多杰出科学家皆相信,强大的意识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阿弥陀佛在成佛前,经过极漫长的修行历程,累积了难以量计的功德,他的愿力,他的意识是无可估计的强大。他从零开始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是可以的,亦与现代科学所讲的“意识创造宇宙”非常吻合。跟着还有诸大菩萨及诸大善人不停往生到极乐世界,他们的共同意识及愿力会越来越强大,极乐世界要多殊胜便可多殊胜。
我现在正整理一篇介绍净土法门的文章,内容会详细从科学及宗教两个层面去探讨净土法门,例如:1)净土真的是阿弥陀佛从零创建出来?真的那么殊胜?2)如果净土不停接引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净土可容纳那么多众生吗?3)单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4)净土离开我们有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可以去到吗?以及我对净土法门的一些体会。
(四)总结
● 科学、教育及宗教
佛教从宗教及教育两个角度认识宇宙,而科学则根据理论与实验了解宇宙。所以佛教与科学是殊途同归。
现代科学的理论亦逐步证明佛陀的智慧深不可测。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没有什么科学仪器的帮助下,佛陀已能看透整个宇宙的真理、宇宙的本质及宇宙的自然规律。佛陀说他看到一杯水里,有八万四千条虫。他说水里其实有很多生命,但当时没有人相信。现在我们当然知道水里有很多如细菌状的生命体。
佛陀亦说,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有数不尽的世界,有他们的生命体存在。西方的科学要到中世纪才出现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否定了地球为宇宙中心的想法。所以,佛陀的智慧和思维远远超越我们凡人的聪明才智。我们不能从人的“智慧”来代表佛的智慧,要用「般若」这个名词来代表佛的智慧。「般若」代表无边无际极度超凡的智慧,即佛的智慧。
现代科学对整个宇宙的了解还有很漫长的路去探索,相比佛陀对宇宙的认识还相差很远,所以科学不能证明佛陀的教导,只能逐步解释佛陀所讲的道理,例如「空」、「缘起」、「无常」、「无我」及「一切唯心造」,而且会发现两者非常吻合。
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现在的科学家还在离山顶很远的地方,一步步地向上攀爬,但方向是正确的(注九)。
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够解答科学提出的疑问,这宗教一定是佛教。」
● 佛教不科学?
有些人批评佛教不科学,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无知,参不透佛陀的道理、同时亦不明白科学对宇宙的了解及与佛理的关系,而作出的不客观批评。
最近,科学对人类意识与宇宙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佛教「一切唯心造」的核心思想。佛教强调修心可以提升智慧与慈悲,明白世间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学懂不执着,内心保持安乐自在,共同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1)智慧
当我们明白一切有形与无形事物与现象的本质及其演变过程都是「无常」及「无我」。一切喜、怒、哀、乐,也只是我们的心对某人、某事、在某一刻的突然执着而产生的反应。因为我们执着那一刻的感受,以为是实在不变的,从而导致很多烦恼。假如我们尝试对同一件事,以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理解可能就不一样。就好像我在前面说过的例子,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一个人,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他是好人?坏人?慈善家?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我的太太怎样看我、我的学生怎样看我,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以为很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亦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并不全面。最重要的是,我们了解的只是事情的表面,不是这件事的核心与本质。佛陀教导我们不要执着眼前的一切,因为这些不是实在的,要证悟五蕴皆空,明白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心是空性的、不停地改变着。我们对眼前一切事物的看法,很多时候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
两个人为什么会争吵?因为每个人均从自己的角度去认识某件事,认为自己是对,对方是错,这就产生了争拗。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自己主观的意见,不要执着自己看到的片面,要多听他人的观点,才能逐渐找出核心的价值。
(2)慈悲
佛教的「空」亦代表包容,平等及慈悲。实验证明在慈悲及和谐的正能量影响下,水的结晶是非常美丽的。科学家亦认同意识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心中充满妄念、贪念、憎恨心,会感染出一个苦恼纷乱的世界。假如我们以清净自在慈悲的心看待一切众生,世界变得友善及互助互爱,我们的烦恼自然会减少。
几年前,我从报纸的报道看到一个真实故事。在香港,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他们生活节俭,衣服破了补上再穿。但他们一直默默地捐款,过去的十年捐了几十万元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并不富有,但乐意布施。大家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捐了钱也不留名,但他们的心安乐自在。这就是将大慈大悲的空性运用在生活中的一个好榜样,他们享受帮助别人得到的喜悦。
● 不执着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的一切事情、一切现象、一切人我是非等等,是不会永恒不变,它们就如梦幻、泡影、露水及闪电一样,是不真实的,是变幻无常的。一对感情要好的男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两个人都变了,感情可能变得越来越好,亦可能变得越来越差。这位女士可能找到一个更理想的男朋友,就抛弃了原来的男友!这位男士以为爱情是永恒不变的,不肯放手,只会自找烦恼,可能做傻事。只要他肯冷静地观察一下,他们过去曾经觉得对方是理想伴侣,但随着时间的改变,大家都各自成长,现在大家都可能不再是互相的理想对象。如果单方面执着过去的感情,岂不是很愚蠢呢?他们的感情,也是梦幻泡影?
我们要明白人的聪明才智只是知识及能力,是人世间的智慧,不是真的智慧。我们对一切事物及现象的了解、只是认知它的表面状态,不是看透它的核心本质。因为我们的主观习性,很难分辨出真正的对与错、善与恶、明白与误解。好像金钱一样,钱是中性的,你善用金钱,钱会带来很大的好处;不善用的话,钱会带来很多灾祸。钱本身非善亦非恶,主要是看谁用它及怎样用它,便决定产生的是好或坏的结果。我们经常在处理事情上,只在表面摸索,不明白事件的本质。所以,我们要修行,让心安静下来,不受外界影响,这样才能慢慢启发本身具有的智慧。佛陀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佛性,有很高的智慧及慈悲,只因过去的无明陋习令我们的智慧与慈悲不能显现出来。修心就是将负面的影响慢慢减少,让内心的智慧慢慢提升,最后明心见性。《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就是说要将不好的陋习除掉,让本身存在的道(智慧与慈悲)慢慢展现出来。透过修心我们才会逐步证悟宇宙本质的空性,慢慢明白五蕴皆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能放下,减少苦恼。当我们明白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又何来苦恼?女朋友要离开,就让她离开好了。更要祝福她,为她找到更好的男朋友而高兴,这样才是真的爱她。
另外我们执着时间,希望长寿,担心死亡。既然时间是不实在的,我们做人就不要太着紧生命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要珍惜生命,活得有意义,关心家人、朋友和社会。《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寿者相就是不要太执着时间。佛陀知道时间不是实在的,所以提醒我们不要执着时间,不要执着生命的长短,不要执着寿者的相。
● 安乐自在
既然过去的一切已成历史,未来的还没发生,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做好眼前的事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巩固自己的技能,用颗真诚智慧的心来追求更高的成就。我们更要以智慧及慈悲来善待家人、朋友,处理一切的事情,包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及是非纷争等等。我们要明白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是「无常」、「无我」的,整个世界,不停地变幻着。我们要明白无论怎样努力,事情的结果是会受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因素所影响。既然这样,我们就无需太执着成败得失,我们只要尽力做好后就放下,不用管它了。因为成败得失常常超出我们的控制范围,我们对不能控制的事情烦恼,就是自取烦恼。只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心就能安静下来。反之,如果我们将成败得失看得太重的话,心就会开始波动,从微波变到大波浪,继而变成海啸,最后反将自己淹没了。佛陀鼓励我们修心,让心在这个动荡的世界安静下来,无论外面怎样变动,心都能平静不动。尽心处理事情,完成后就放下,让心回归平静,以平常心看待结果,尽量减少执着成败得失,让心变得更安乐自在,处事自然更有智慧。
有些人生活得很安乐自在,但有些人却整天都在抱怨指责。现在讲一个有关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小故事,他们是非常好的朋友,经常一起打坐。有一天,苏东坡问佛印禅师怎样看他,佛印禅师答:“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听后哈哈大笑并回应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他将这件事告诉苏小妹,苏小妹听后感叹道:“哥哥,你这种德性怎可参禅!佛印心中有佛,看一切都是佛;你心中不干净,看一切都不干净,心中是牛粪,你看到的就是牛粪。”苏东坡为人非常自负,他眼中看一切事物都不理想,看一切人都不如意。他肯定不会快乐。
● 共同建造更美好世界
我衷心祝愿大家能够学习佛陀及诸大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慈悲心,善待一切有缘及无缘的众生。善待好人,让他们生活得更快乐;亦要善待坏人,不要排斥他们,用智慧慢慢开导、善待和帮助他们摆脱困扰、明白真理、重回正轨。试想想,我们亦有做对不起他人的事,亦可能有很多冤亲债主想对付我们,若我们能对敌人多一点善意,冤亲债主对我们亦同样可以回敬多一点善意。这样做就会永远安乐自在。
这个世界好与不好是由我们的心所决定。你善待他人,人家也善待你。相反的,如果你不断挑战、攻击、看扁他人,人家也对你以牙还牙,这个世界就变得不好了。
明白五蕴皆空,心就能安乐自在,用善心、慈悲心、包容心看待一切。这样,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变得美好。
我建议大家,每天拨一段时间安静下来,打坐或专心念阿弥陀佛名号来修心,可从五分钟开始,慢慢加长。学习将心猿意马的心收回来,尽量改善情绪,清除压力,保持一颗清净自在的心,并随自己的能力,多作布施,以获得真正自在的快乐。
参考数据
注一:《The Elegant Universe》by Brian Greene,1999;
《优雅的宇宙》林国弘,侯孟奇,朱祖慧,萧祺哲合译,2003
注二:《A Universe from Nothing》by Lawrence Krauss,2012
注三:《The Inflationary Universe 》by Alan Guth,1998
注四:《Boicentrism》 by Robert Lanza and Bob Berman, 2009;
《生物中心主义》朱子文译,2012
注五:《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江本胜着,长安静美译,2002
注六:《The Grand Design 》by Stephen Hawking and Leonard
Mlodinow,2010
注七:《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by Shing-Tung Yau and Steve
Nadis,2010; 《空间的内在形状》翁秉仁,赵学信合译,2012
注八:《心经与生活智慧,增编版》潘宗光,2004
注九:《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朱清时,2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