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数码宝贝》中“勇气”徽章是第一枚徽章,也可能寓意着,所有的希望、光明、知识、诚实等等正能量都是以勇气开头,一切都是建立在勇气之上。当你有了勇气才可能为某个方面的改变付诸行动,毕竟维持现状比做出改变容易得多。《怪诞经济学》提到:从禀赋效应可以看出,在面临有关金钱的决策时,人们会产生“安于现状”的情结。虽然“安于现状”在经济学上特别明显,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至少我缺乏那种不顾一切的勇气。
回到“被讨厌的勇气”,核心主旨应该是:主观能动性。对每个人最重要的是认同并肯定自己,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旁人的评价可以忽略。
前不久看的《真相与错觉》,欧里希在书中的主旨大致则是:“你以为的以为只是你以为”、“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你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牛逼”。
好想让欧里希和岸见一郎两人辩论一下,看看谁能说服谁。
其实尽信书不如无书,每本指导人过更好生活的书总有其优点和槽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认为争取的读书姿势。
书中我认同的部分:放弃无用社交,我们无法考虑身边所有人的感受。有些人可能就是奇葩,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世上原来还有这样恶心的人。所以不要让他们占据我们大脑中太多的位置。保持“关你P事”和“关我P事”这两种状态不但可以少掉很多烦恼,还可以节约下大量时间花费在更有意义的事上,即使是浪费时间也应该浪费在更美好的事上。
叙事手法上:以对话的方式层层推进,解释阿德勒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整个学说带上了故事性,使得学术内容不至于枯燥乏味,对我这种不怎么涉猎心理学的人非常友好。哲人和青年或是高僧和青年的组合,虽然已经被用烂了,但依然有些许韵味。但是当一些我不认同的观点出现时,心里还隐隐期待青年可以把哲人驳倒。可惜故事和其他的鸡汤一样,青年无法跨越哲人。其实看完书后参照现实在仔细思考哲人的举例和回答,有很多方法是没有仔细讲述步骤和实操内容的,只给了我们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甚至在举例部分也有偷换概念或列举个例的现象。
不过对话式的讲述也使内容有一定诱导性,看起来哲人在解答青年的疑惑,实际上是让读者的思路发散路线更狭隘,当我们看到了青年的想法,便会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他的思路上。
不认同的部分:
活在当下的确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是绝对否认过去和现在对当下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偏颇。毕竟现在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期待。倘若不是现在每日挥刀一千次,怎么会有电光火石的速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管是自己的现在同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联系还是我们和旁人的联系,都不可能完全断绝,又怎么可能是只依靠个人主观意识便可以完成人生的蜕变呢?
阿德勒的想法是绝对理想状态,每个人各司其职,或许机器人才能完美体现他的学说。人始终是群体动物,是一种即使只是过节,心态都会发生改变的情感动物,摒除人际关系对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很多没有主见,一直想着讨好他人获得认同的人,或许可以尝试让自己强硬一些,每个人的善良也要有所锋芒。大多数人脱离不了人情社会,便注定必须在人际交往中拉扯,至多只是无视几个无关紧要的人。
也举个个例:如果一个人有了绝对被讨厌的勇气,会不会因为无视旁人情感,导致旁人怀恨在心,毕竟大多数还是渴望自己被人关注的。因此产生蝴蝶效应,最终影响到自己也为未可知。各自为政的故事毕竟也流传了千年。
最后,恭喜弗洛伊德又一次被diss。第一次知道了阿德勒,安排一下准备深入认识一下他的学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