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有不少唱和之作,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昨天我们三人无心插柳,却无比默契,以现代诗的方式,也体验了一回古人和诗的乐趣。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如果用古诗词来唱和一定要步韵吗?
回答是:不一定,唱和有多种形式,你可以看才华、凭灵感、随心情自由选择。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清代的吴乔在《答万季埜诗问》里说的很清楚:
又问:“和诗必步韵乎?”
答曰:“和诗之体不一:
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
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
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
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
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
最早的唱和,其实不必考虑韵的问题。
正如《答万季诗问》中说:
“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
这里的两个和诗意义不同,第二个是狭义的和诗,指唱和之诗与原作韵部,第一个则是指广义的。
唐朝有四首著名的唱和诗,原唱是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唱和的三人也赫赫有名,第一位是诗圣杜甫,其诗为《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第二位是边塞诗人岑参,其诗为《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官之作》:
鸡声紫陌曙光寒,莺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第三位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其诗为《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从题目就能看出,杜甫、王维、岑参都是唱和贾至,贾至是中书舍人,是他们的上司,领导作诗,下属作诗奉和。可以看出这几首,押韵与原唱都不相同。
广义的和诗,包括狭义的和诗,以及下面提到的几种方式。
二、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
同其韵,是指同一个韵部,不同其字,意思是押韵的字不同。这种方式叫做和韵,一般称之为依韵。
如梅尧臣的《考试毕登铨楼》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刘敞和梅尧臣依韵作了四首诗,我们举其中一首为例:
《依韵奉和梅尧臣四首 其一》
宋· 刘敞
阴云著地无精光,细雨翳日看微茫。
千里江山在何处,心怜社燕冲风翔。
第一首韵脚是光、章、黄;第二首韵脚为光、茫、翔。两首诗同一个韵部(平水韵七阳),但是韵脚不完全相同,这种押韵方式的唱和,叫做依韵。
虽然两首诗有一个相同的字作韵脚:光,但是只要有一个不同,就是依韵,假如都相同就是下面要讲的用韵或者次韵了。
三、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
用韵,是指和作与原作所用的韵字完全相同,但先后次序有变动。这是一种变通办法。这一种也是“用其韵”,区别在于押韵的字也相同。
如:白居易的这首《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元稹《酬乐天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两首词押韵的字相同,但是次序不同,这种叫做用韵。
如果次序相同,就是下面介绍的步韵(也叫次韵)。
四、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
这一种还是“用其韵”,区别在于不但押韵的字相同,而且次序也相同,这种叫做步韵,也叫次韵。
例如皮日休与陆龟蒙之间的唱和之作。皮日休写给陆龟蒙一首诗,《鲁望 春日多寻野景 日休抱疾杜门 因有是寄》诗云:
野侣相逢不待期,半缘幽事半缘诗。
乌纱任岸穿筋竹,白袷从披趁肉芝。
数卷蠹书棋处展,几升菰米钓前炊。
病中不用君相忆,折取山樱寄一枝。
陆龟蒙收到诗以后,次韵作了一首《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再如《红楼梦》中宝玉和众姐妹步韵所作《咏白海棠》的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作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宝玉作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钗作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编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探春作
以上压的都是“门”,“盆”,“魂”,“痕”,“昏”的韵,用韵次序也一样,所以就是步韵了。
步韵不仅仅出现在作诗中,填词步韵也非常多。甚至宋人填词时所说的和韵,基本都是步韵(次韵)。
例如南宋灭亡后,皇室北上,王昭仪在途中作《满江红》词云: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同行的琴师汪元量填词唱和,《满江红 和王昭仪韵 》: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後,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
二人的词流传天下后,文天祥的战友邓剡填词唱和,《满江红·王母仙桃》:
王母仙桃,亲曾醉、九重春色。谁信道、鹿衔花去,浪翻鳌阙。眉锁姮娥山宛转,髻梳坠马云欹侧。恨风沙、吹透汉宫衣,余香歇。
霓裳散,庭花灭。昭阳燕,应难说。想春深铜雀,梦残啼血。空有琵琶传出塞,更无环佩鸣归月。又争知、有客夜悲歌,壶敲缺。
文天祥则唱和了两首,第一首为《满江红·燕子楼中》,序言写到: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妾薄命》之意。词云: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春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销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手,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第二首为《满江红·试问琵琶》,文天祥自注:代王夫人作。
词云: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丹阙。王母欢阑瑶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新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另外,需要注意,在宋朝,很多题目中写和韵、用韵的诗词也是次韵。
五、关于步韵的争议
步韵之法,向来引起争议。
例如《答万季埜诗问》中就说:
步韵最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深斥之。
作诗如同两个人打架,束缚了手脚,如何施展呢?很多人作诗,对仗、押韵都搞不好,步韵岂不是更麻烦。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过:
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
元白皮陆,指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这两对人最喜欢次韵作诗,影响到后来人唱和都以次韵为标准了。
清朝诗人施闰章也批评说:今人只解作韵,谁会作诗?
结束语:
关于步韵束缚人的手脚,自古争议不断。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步韵作诗,原因不外有三:
1、唱和之作,形成的习惯。
2、炫耀技巧。
3、用于练习。
其实,不管是和诗、和韵、用韵,还是步韵,更甚至是不押韵,都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只是用来唱和,那么唱和的人玩得开心愉快那就够了。
如果是用来炫技,那就把舞台让给他,只管尽情地展示和炫耀吧。
如果是用于练习,那就建议都试试吧。早期对自己严格一些,后期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风格,就会洒脱自如,不会再去纠结这些形式了。
总之,凭着火热的兴趣,抱着娱乐的心态,不必以词害意,参与者彼此开心,就已经足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