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仁慈的命运保护婴儿,不让他意识到因与母亲和母体内的生活“分离”而产生的焦虑,婴儿在出生时必定会感到死亡的恐惧。甚至在出生后,他与出生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他分辨不出物体,没有意识到他自己及外部世界。他只能感到温暖与食物的直接诱惑,而不能所温暖与食物同它们的来源“母亲”区分开母亲便是温暖,母亲便是食物,母亲便是满意和安全的和谐状态。这种状态—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一种自恋状态。外界状态———人和物———只有当他们适合或挫伤婴儿肉体的内在状态时才有实际意义。只有内在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身体之外的物只有符合我的需要———决不是符合事物本身的性质或需要———才是真实的。
孩子发育成长后,开始能够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理解事物,饱食的满足不同于对母亲的乳头和她的乳房的感受。最终,孩子会感受到自身的饥渴及甘甜的乳汁、乳房和母亲是不同的东西。他学会把许多事物作为不同的自有其自身存在价值的东西来理解。这是他学会了叫它们的名字,同时也学会了与它们打交道。他逐渐知道火是热的并能灼痛人,母亲的身体温暖令人惬意,木头又硬又重,纸轻且能撕开。他注意别人的反应,明白吃东西时妈妈会微笑,哭泣时妈妈会把他搂在怀里,甚至他便溺时妈妈也会表扬他。所有这些感受可以概括为一条:我被爱。我之所以被爱,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因为我无以自助,因为我惹人喜欢,因为母亲需要我。归纳成一个更一般的公式便是:我因我的样子被爱。或者是可以更准确的说:我是我,所以被爱。这种被母亲所爱的感受是被动的,我不必被人爱而做任何事,母爱是无条件的,要我做的只是存在,是他的孩子,母亲是极乐,是安宁,她无需索取,不必报偿。但线爱的无条件性也有一方面被忽视了,她不仅无需报偿,也无法索取,制造和控制,如果他出来便像是恩赐,如果他不存在,似乎像是一概美好的事物都消失了———谁也无法创造它!
《爱的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