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讲 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学里面三个最坚如磐石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一个社会里面,不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如果他们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他们的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也就是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个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能够达到最大,而且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改善,而不论他们的绝对生产能力是高还是低。
比较优势永远是自己跟自己比。
分工前的情况我们能够算出来,每酿一瓶酒,英国人放弃1.2件衣服,葡萄牙人放弃0.89件衣服,葡萄牙人酿酒具有比较优势。
确定比较优势这时候,如果英国人和葡萄牙人分工,葡萄牙人把所有时间拿来酿酒,英国人则全力以赴做衣服,这样,英国人在原有的220小时里面,可以生产2.2件衣服;而葡萄牙人在他们原有的170小时里面,可以酿2.125瓶酒。
分工后的结果分工与合作给人们带来更大财富。
- 分工可以减少工作之间的往返成本。
- 分工促进“熟能生巧”。
- 分工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
以比较优势为指导,分工合作一定是对双方都有利而无害的。
课后思考
会不会存在一些生产能力比较强的国家,他们对外出口的数量,总是大于进口的数量?同样,会不会也存在一些生产能力比较弱的国家,他们进口的数量,总是少于出口的数量?这种情况值得担心吗?为什么?
不值得担心。
进出口数量,不能看做是生产能力强弱的绝对标志。就着本讲的例子来说,英国人不酿酒,只能进口酒,但英国人进口酒的成本,比英国人生产酒的成本更低。
值得担心的,是缺乏生产能力而被迫依赖进口,就像一个人,不应该因为别人的成就高而担心,而应该努力创造自己的成就。
第090讲 顺差和逆差,哪个好点?
从个人的情况看,我们一直处在各种各样的单边贸易逆差中:
个人与社会的贸易关系但总的来说,我的收支在长期而言是平衡的。
上升到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道理也是一样的。
中国 美国 意大利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也就是说不可能长期只工作不消费。国家也一样。同样,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也就是他只消费不生产,永远不劳而获,这不可能,国家也一样。
从长期而言,从整个世界的格局而言,每一个国家,都是能够保持收支平衡的。
我们不能够单凭顺差或者逆差,就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高度分工、高度合作、大量交易的社会里面。
课后思考
很多人会说:“自由贸易虽然好,但是贸易必须对等。如果一个国家不对另外一个国家开放,那么另外那个国家也不应该对这个国家开放。贸易自由必须以贸易对等为前提。”这个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这个说法不对。
贸易对等不是贸易自由的前提,而是被贸易自由倒逼出的结果。
假设一个国家坚持采用单边自由贸易,只出口不进口,自己生产那些不进口的产品,放弃大范围全球性分工合作,转而采用小范围国家内分工合作,长此以往,必然发展得更慢,从而失去竞争优势。
第091讲 贸易对等和贸易报复
贸易报复将伤害国内消费者。
如果我们把每一宗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三方,都考虑进去,就很容易理解这是为什么。
如果美国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贸易保护,那么受损的是美国国内的消费者,以及先进的中国纺织品生产者。
美国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保护政策已经造成了伤害,如果我们中国人再进一步进行贸易报复,报复来自美国的电子产品,那么中国电子产品的消费者,和美国电子产品的生产者,也会进一步受到损失。
再次损失,并不等于没有损失。两错加起来,并不等于一个正确。
打开国门,欢迎自由贸易,解除贸易壁垒,解除我们国家对外国进口货物的限制,这永远都是对的,这不叫让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真正目的和最大好处,是要签订一揽子的国际协议,从而促进国内各个行业的改革开放。
课后思考
一个国家如果在它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就打开国门,它的很多行业,就会受到国外更强的竞争者的冲击,就会产生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的问题,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等到国力加强了以后,才打开国门呢?
不能等。
越等越落后,越等越弱小。
打开国门也要有方法有节奏,正如专栏第047讲提及周其仁老师对果断与沉稳的拿捏——“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改革就会遇到危险……”
第092讲 贸易保护理由辨析
一个逻辑井然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种状态,我们知道那个基本原理是对的,但是那些跟基本原理相矛盾的方案,说法、观点,具体错在哪里呢?如果不仔细思考,不容易发现。
列举主要的几种反对分工合作和自由贸易的观点:
- 国家安全
- 扶持幼年工业
- 把钱留在本地
- 长期不练会生疏
- 工作流失
- 贫富分化
这些理由,即使有的在理论上是对的,但只要具体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它们仍然是站不住脚的。通过专业分工,然后进行自由贸易,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更大利益。
课后思考
有人认为,如果中国人总是靠低工资跟外国人竞争,自己的收入不足以投资孩子的教育,那么中国人将来永远只能给世界打工,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不同意。
- 竞争是为了提升自我,比较优势永远是自己跟自己比。
- “收入不足以投资孩子的教育”也不能自圆其说,这还是在说,我们的孩子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这还是在和别人比较,我们应该跟自己比较,用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未来比较。起初落后不表示永远落后,几十年来中国的工资增长有目共睹,教育水平也同样在快速提升。
- “永远给世界打工”也是一种情绪化思考,在全球分工合作中,每个国家都在为别的国家打工。
问答 为世界打工,让中国繁荣
本周用了四天时间讲了一个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原理,也是生活中非常普适的经济规律,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可以看作成本问题的一个重要应用。
粮食进口量逐年上升,不等于中国有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和总消费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其中口粮消费只占30%,饲料用粮占40%,工业用粮占20%,其它种子用粮、耗费等占10%。
中国的粮食不仅仅给人吃,更多的是给牲口吃,甚至是给机器吃的。人吃的只占30%,牲口吃的和机器吃的加起来占60%.
《2016年全球粮食政策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大约是59公斤,是世界平均数的两倍。
粮食不够不会影响生存,咱们的粮食还不够,但这只影响吃肉的问题和工业生产的问题。
周五辩论
在许多韩剧里面,男主、女主用的都是韩国的手机,开的都是韩国的汽车,吃的都是韩国的食品,包括韩国的拉面、韩国的牛肉。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贸易保护是不是可行的。
正方认为,贸易保护有它积极的一面,它能够帮助本国产业的发展,是可行的。只要大家保持一致的偏好,就能抵制外来商品的诱惑。
反方则认为,这种现象肯定是以牺牲消费者的需求为代价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行政力量做后盾,它肯定持续不了。
我选反方。
我觉得韩国的这种选择,同韩国自己的地理条件有联系。
一个这么小的国家,长期处于不稳定的半岛格局,很容易有受害者思维,自我保护的愿望会比较强烈。
理论是点,现实是面。现实世界的问题,不全是经济问题,如果某些政策、倡议、目标,能够激发全体国民的团结、协作、奋进,也可以短期实施,偶尔为之,集中力量搞突破。
但与此同时,不能长期去做违背经济学规律的事情,那样就会变成另一个半岛。
预习 受欢迎的餐厅为什么不涨价?
上周开始了“生产的规划”单元,我们讲解的“比较优势原理”,回答了人们应该选择哪个领域来从事生产的问题。这个原理内核坚硬而应用广泛,需要我们拿起又放下多次,才能逐步加深理解。
下周进一步探讨生产者的行为规律。大部分经济学教科书在涉及生产规划的部分,都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现实中的“投资-生产-销售”过程,都是按照生产者事前所作的“规模-成本”计划进行的。这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我们将引入崭新的、开放的、动态的角度来看待生产的行为。这种观点未必能以漂亮优雅的数学模型或曲线来描绘,但它却能如实地反映真实生活,减少人们对理想世界的幻觉,从而指导我们在真实生活中的经营和决策。
请先思考以下问题:
- 一盘生意,上马后发现是亏本的,还应该继续经营下去吗?为什么?
- 受欢迎的餐厅,经常出现顾客排队现象,店主却既不涨价,又不增开分店,背后有哪些合理的原因?
- 亏本是个结果,不能通过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经营下去,必须去认真分析亏本的原因,如果亏本的原因能逐个解决,应该继续经营下去,反之,就该放弃。
- 我想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 根据需求定律曲线,价格一旦上涨,需求必然减少。而在现实中,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价格是恰当的价格,与其冒着涨价流失顾客的风险,不如维持现在的利润。
- 餐厅生意好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品牌只是因素之一,好吃才是硬道理,确保每家分店的品质,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 餐厅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同样的品质和品牌,不同的位置,生意的好坏可能完全不同。
- “顾客排队”本身也是生意好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没假餐馆都希望有人排队。
- 用开分店的方式来缓解顾客排队,也许不是最好的方式,让“排队”这件事变得不那么痛苦,甚至有点乐趣,也许是更有效更经济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