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60858/34367446cbabbd51.jpg)
我有位好朋友,他从小就偏科,不喜欢学数学,逻辑思维比较差,每次考试,数学都是不及格,但英语却特别好,每次都能考到班级前五名。
这让他显得很另类,一般男生都偏理工科学的好一些,而他却是极少数的个例,他的记忆力很好,总能记住很多蹩脚难记的英文单词,那时候每次上课,都需要考生词,他总是拿第一,英文老师总时不时的在课堂上表扬他。
后来各自考了大学,毕业之后,他去到北京,找了份文职工作,一干就是很多年,但造化弄人,这单位是传统行业,平日里根本用不到英文,这一丢就是很多年。
但他实在熬不住,想要重新再来,捡起他喜爱的英文,于是,又开始像学生时代那样郑重的背起单词,可他发现,现在要用到的英文为什么都这么简单,根本不需要复杂的单词。
因为他的底子很好,单词量储备大,他观察身边人能够和老外流畅交流时用到的单词真的都属于基础词汇。
他才发现,原来过去学的英语只是哑巴英语,看的懂,但是无法和人交流。
他干着急,但苦于身边没有这样的条件,工作单位周围都是中国人,他总不能辞掉工作,专心学英语,在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英语方面的工作之前,他只能选择死磕。
研究了一番之后,他发现,英语其实不难,难在他是中国人。
这样说,可能你会不理解,中国人说话的语言结构跟英语存在很大不同,有时候甚至正好相反。
英语善于借用词义,甚至把名词,介词都用来充当动词,甚至形容词,因此,一些基础词汇的含义非常多,要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合适的调用,说到底,还是个孰能生巧的过程。
他拿来很多关于口语方面的听力,视频教材来看,发现,一句结构较复杂的话,可以尝试用名词加介词,动词加介词等多种形式去搭配表达,不仅地道,还很简单,易懂,这才是真正外国人说话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果你不懂这些,上来跟老外拽上很多书面的正式场合才用到的单词,给他们的感觉会是:这人真能装,说话怪声怪气的。
相对有些人,虽然有些单词不太会,但他能用简单准确又接地气的方式表达词句,老外一定会更愿意于其交流。
他在电话中,经常跟我说道很多他重拾英语的事情,显得很兴奋,现在他正尝试在晚上找外教,每天抽出下班的时间和老外练习口语,我猜,他的英文口语水平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效果吧。
这对我也是启发,既然咱没有那么大的词汇量,但至少简单些的单词还是有些储备的,充分利用起来,也能把口语的水平提高起来,我今年的计划里就有口语这一项,但目标却不再是为了考试,考证件,因为这个交流的能力不是一直文凭能决定的。
它只能通过我们正确看待“说英语”这件事,善于在中文思维和英文思维之间快速转换来不断练习提高,单词反而成了次要的事儿,中国教育把英语的单词都妖魔化了,其实它根本没那么重要。
即使几岁的小孩子一样可以把想法说的很清楚,有些甚至都不识字,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所以,对于大多数经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说,英语口语的表达在理论上都不存在词汇量不够的问题,不需要有为难的想法。
既然我们心头的这个大石头都落了地,剩下的就是思维上的练习,把日常说话的语句留心观察,然后想一想,如果用英语口语化的地道表达,久而久之,一定会收到成效。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说:什么大事都是有很多小事组成的,看起来,你好像能力达不到,做不了,但如果你把这些拆分开来,变成无数细小的问题,再去个个击破,再大的事情都能解决。
所以,我能从学习口语中再次印证,做事情,一定要善于观察,观察透彻了,自然就想出解决的办法。
当然,一次解决不了,那就再尝试,不断试错,直到解决它,这就是学习的过程。观察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弥补,最终能达到在做事情上一个精进的效果。
若能把这些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来,掌握口语表达这项技能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想明白了,就去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