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好人有好报。
在这句话里,做好人是得好报的原因,得好报是做好人的结果。
这句话的背后是因果思维,就是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会自然而然想知道为什么。
小孩子天生具有因果思维。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总是问我为什么,问得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我戏称他是十万个为什么。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他读的书多了,知道的越来越多,才逐渐地很少问我为什么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能够找到让人满意的答案了,可是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事物背后的原因不会那么明显,常常需要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找到真正的因果源头。
在麦肯锡管理法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
有这样一个例子,比如一台机器不转动了,你就要问:
Q1 为什么机器停了?
A1 因为超负荷,保险丝断了。
Q2 为什么超负荷了呢?
A2 因为轴承部分的润滑不够。
Q3 为什么润滑不够?
A3 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Q4 为什么吸不上油来呢?
A4 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Q5 为什么磨损了呢?
A4 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
反复追问上述5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需要安装过滤器。
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对于小孩子来说是自然的,但是对于大孩子和成年人来说,却是普遍缺乏的。我觉得一方面是学到的知识多了,很多问题都有了自己认可的答案了,另一方面是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了,一时半会儿也搞不清楚,索性就找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懒得去深究了。
虽然好人有好报是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但是也不排除少数人会提出质疑。比如有一个人是大家公认的好人,但是却遭遇意外事故,难免会有人把这句话拿出来说道。要么质疑好人有好报这句话,认为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要么质疑这个好人,怀疑他虽然表面是个好人,但实际上一定干了不为人知的坏事,所以才遭此恶果。
之所以会因为一个个例引发对一个普遍认识的质疑,是因为把“好人有好报”这句话理解成“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这也体现了人们的因果思维之中,普遍缺乏了概率思维的加持。
引入概率思维,“好人有好报”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做好人可以更大概率得到好报。这样的理解,既保持了两者的因果关系,又避免了原因不一定导致结果的尴尬。
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一个因果事件与经验相悖时,一定要提醒自己:我们身处其中的,是一个概率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