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几个闺蜜级别朋友吐槽与妈妈(亲生的)相处不愉快,相处的时间短暂,但是老妈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碎碎念子女的不是。许多跟父母腻歪的人可能觉得匪夷所思,不理解母女之间的这种“深仇大恨”,但是妈妈连续几个小时叨叨是真实存在的。庄主正式切换到心理学分析前想抛出一个问题:你被父母的期待所累吗?或者你曾经被父母的期待所累吗? 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着期待,母女(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等等,只要在关系中,就存在期待。今天我们重点谈论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因为当今有很多父母靠期待而活,甚至许多年轻一辈父母还准备靠期待而活,我想想都觉得可怕。当今80、90后的父母多是50、60代生人,他们做梦最强烈时期大致在65-80年代,这个时期物质是相当贫乏的,更别说精神生活了,这两代人生活的主调调可以用隐忍、克制这些词形容。后来改革开放了,物质丰富了,精神文明也一步步放开了,可是拖家带口的他们再想敞开心扉地“做梦”就比较难了,一方面是他们习惯了这种克制有计划的生活,一方面也是他们认命了,因为他们的下一代已经出生了,他们把更多的期望:上名牌重点大学、成为舞蹈家、书法家、钢琴家、数学家....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全然没有自己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围绕子女,读书时陪考陪读,毕业后倾其所有购房购车,这还算比较幸福的期待,起码物质生活是富裕的,经济收入一般的小年轻看在钱的份上能多忍耐一些,在孩子还没有出来各自过着也算相安无事,但是孙辈出生,一切和谐就不那么和谐了。还有一种悲催的期望:在孩子记忆当中母亲就一直有股怨气,从来都是“别家的孩子”,也就是上面讲的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叨叨子女的不是,尤其是女儿,嫌女儿不如别人、能力不强、不会经营家庭、搞不定老公等等。这其实也是一种期待,只是这种期待太隐蔽,因为母亲太无力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嫁好,但是介于时代和文化水平选择婚姻上安于现状,于是她们期望女儿长大救自己出“苦海”。可妈妈们,时代在变啊,你带着负能量含辛茹苦把女儿供完大学,国家不包分配了、物价也上去了、房子也疯狂的贵了。女儿们在城市能独立存活下来就很不容易了,何况这类母亲教育下的女儿大部分具有自卑的性格特点,进入社会自我还有很长一段成长之路,内心还没有成熟就被逼婚、逼生,于是问题就这么来了。婚了,被母亲抱怨搞不定老公,生了,被母亲抱怨搞不定老公孩子,很多无助的女儿可能都在内心呼喊过”妈妈,我是你亲生的吗?”“你爱我吗?”造成这些困扰的原因就是个体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把重心放在自我身上。如果你目前存在这些困惑,庄主给出以下建议: 1)在尊老爱幼的前提下与伴侣结成联盟,树立自己一家之主(顶梁柱)的地位; 2)家庭关系重要性排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与父母的关系; 3)迅速找一个突破口开始一个人的空间并坚持下去; 4)帮助父母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其交友; 5)目标高远,阶段性成果很重要,应好好巩固。 6)在自己还没有摆脱负能量之前,对父母“狠一些,再狠一些”,要知道,你有能量了才能赋予他们能量。 整个过程需要毅力,还需要训练个人情绪觉察能力。下次再分享情绪觉察力及情绪管理技巧(正向引导),也会通过墨蘭酒庄组织的一些沙龙活动进行演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