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自己?并不是读了心理学的书籍或者参加了一些课程就能认识自己。你需要从关系中才能认识自我。如果只是一个人存在,你的愤怒,嫉妒,羡慕,比较就不会发生。
朋友留言,丈夫说我说话总压他一头,我后来反思自己是不是对他的关系和温暖太少。这是通过夫妻关系,反思到自己。
自己总是抱怨丈夫不分担。而深层的原因,是在抱怨自己。如果对自己不抱怨,不自责,爱就会产生。爱和抱怨不会同时存在,当对自己有了爱,那么爱就会延伸出去,不仅对丈夫,对所有关系中的人都会。
克里希那穆提说:认识自我开始于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身处某种交往关系时,认识自我的人对自己每时每刻的变化都了然于胸。
这个了然于胸,在于对自己的行为,情绪的觉知。大部分人没有觉知,愤怒是条件反射式的。事后会后悔,下次再犯。
昨天,网上一则视频,大学里的图书馆,具体情节不清楚,可能是一位女生用书占座,被男生占用了。然后女生愤怒把书摔在桌子上,男生把书摔在女生脸上。
评论区大部分都在说不能惯着这个女生。有的说,现代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我们来说不评论谁对谁错。只看情绪。情绪的诱因源于原生态家庭教育,当下的事激活曾经的场景。
比如打碎了杯子遭到父母责骂,父母反应让我害怕,那么对有挑战的事物就不敢尝试,也就做不到臣服,当把事情搞砸,就会触发情绪。双方都有类似情绪诱因,只不过表现不同。
一个对物,一个对人。那么性质就变了。如果没有觉知,也就是说没有认识自己,那么类似的场景还会重复。
教育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里的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更是家庭教育。如果没有认识自己,那么这位女生或者男生在进入婚姻,有了下一代,他们会用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只不过在重复上一代的教育,把同样的情绪延续下去,也就把同样的痛苦延续下去。
我们从关系中发现愤怒,嫉妒,批评,内疚,后悔等情绪。我们从情绪带来的痛苦中发生改变。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如果这位女生或者男生都会为对方着想,那么这样的场景就不会发生。
就像克里希那穆提说的:如果孩子在上学期间就能在日常讨论中学会为他人着想,不受个人情感影响、反应机敏,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能更加有效而理智地面对重大人生考验。
那么走入社会,进入婚姻,也会把学校中的自我管理延伸出去。只有反思自己,通过关系认识自己,才会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才会理解他人,有了共情。
共情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感同身受,感同身受首先对自己有觉知。你觉知不到自己的情绪,同样也就不会觉知到对方的情绪。看似是当下的事引起,其实背后有更深层次的诱因,你只有不断的觉知它,扒开它,才会把深层情绪诱因释放,接纳。那么在未来,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关系中,都会感受到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