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静的奥秘——《信心铭》玄旨

静的奥秘——《信心铭》玄旨

作者: 山水本原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20:11 被阅读0次

但凡需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都不希望其他事情、其他人和其他声音的影响,我们需要静。在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某些人没有注意到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制造出一些声音来,自己就会变得很烦。越烦心里越乱,就有可能发起脾气来,甚至一天的美好时光就这么浪费了。如果是准备打坐禅修,就更不希望他人的影响,需要更严格的静的条件。所以,有些人要远离尘世,多到深山老林里去隐居了。这种想静不能静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心对外在的声音产生了响应,这种响应会把心中的情绪、想法给带起来,然后继续对这些想法、情绪翻炒,以至于最后不可收拾。这时候,心不能静了,外在即使静了下来,心还不一定能静下来。在禅宗里谈的静,往往跟我们理解的静有所不同。所以信心铭里讲,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我们讲静,往往是对外在世界的要求,而禅宗里讲的静,是对心来讲的静。自己和外在事实上是一体的,并无里外之分,所有的声音,都是经由自己的听觉和意识而引起的心的变化。如果不管什么样的信息进来,我们的心都是如如不动的,不会对任何声音进行翻炒,心就是静的。人世间,有绝对的静吗?估计谁也找不到。修心、修禅的功夫,不是远离声音,不是远离人世,而是在种种复杂外缘的基础上,修炼这可心,让他能够做到不被外缘所扰的程度。是练习心的力量,心能定的力量。就像有些人,为了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偏偏要跑到声音噪杂的场合阅读。修行有些功夫的人,也可以在各种环境中,随时入定。所以,禅宗六祖慧能曾经讲过,离世觅佛法,犹如求兔角,禅宗是在改造自己,不是改造外在的世界。我们不要用学到的东西去要求他人,而所有的问题,都要回到自己的内心,看自己的心事如何作用的。

仔细观察心的变化,就像给心装个摄像头,这颗心知道有人在监控他,就会逐渐收敛下来,慢慢地达到心静的状态。心为什么要静呢?静下来又有什么用呢?心静的能力,其实就是定力,定能生慧,是可以让我们更智慧地处理各种事情。当我们的心,陷入一些由外缘引起的扰动时,心的注意力会集中到非常非常狭窄的意识范围内,并在这个范围内考虑事情、做决定、支配自己的行为。这种情况下的作为都是没有智慧的,甚至有时候是鲁莽的,更严重的情况下,是失去理智的。很多场合下的冲突、犯罪等行为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如果我们的心能从这个狭窄的意识范围内脱离出来,观察的自己心的变化,慢慢平息,进入心静、心定的状态,就可以看到各种事情或外缘的前因后果,可以看到当前采取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我们就可以理智地处理问题了。这就是定能生慧的过程。

这种能力进一步深入,进入禅定,可以觉知的心的变化更细微,觉知的范围更广大,可以了解当下状态和当下事件的因果。因为我们平时感知世界的时候,意识的作用和大脑的反应是有次序的,这就必然会有先后时间的感觉。而在入定状态下心的觉知能力是无边的,是共同出现的,就没有先后的次序,这就是所谓的当下。当下觉知一切。这种当下觉知是心的本来的功能,再平常不过了,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会将这种能力理解成特异功能。

前一节讲了,心的另一个功能是自行圆满的能力。当下觉知的一切,能够极敏锐地明了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修补存在的缺憾、能够解答一切问题。心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因为所有的缺憾、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在未完全觉知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但不管你有没有觉知,心都是具有这种能力的,未全面觉知的人各有各的问题,各有各的缺憾,心都会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工作的,只不过由于我们的心思往往被意识局限了,接收不到心的信号,他的答案被忽略了。

心的这种自行圆满的创造力首先来自于他对意识的创造力,是无中生有的能力。无中生有的过程是极细微的,觉知到这种无中生有的过程需要全然的觉知能力。意识是无形无相的,但他们作为“空”中的“有”,又是具有自己的特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聚集性。从整体来说,就是同类意识会有趋同聚集的特征。从个体意识上来讲,就是意识的吸引力。所以,某种意识产生之后,他就会吸引更多同类的意识。经过一定程度的聚集之后,就会形成集体意识。意识是生命的根本特征,不同形式的意识显化形式,构成了不同生命。对我们地球上的人来讲,就是通过人的活动显化意识,我们可以按照意识所显化的图像来改造世界,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我们的身体是个人意识显化的通道,人类社会是集体意识显化的通道。不同形式的生命,有不同的意识显化途径。

当我们明晰了意识的特征和显化方式,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把意识用好,也就是把心用好,让我们的生命真正地绽放。

把心用好的过程中,涉及两个根本因素,一个基本原理。两个根本元素,一是觉知,越广大、越精细的觉知具有越强的创造力;另一个是意识,觉知、调整意识的产生与显化过程。一个根本原理是:全面觉知意识过程,让心自行调整。觉知是心的功能,调整意识也是心的功能。这就是心能自行圆满的基本原理。就像安装了传感器的无人驾驶汽车,他可以自己观察,自行调整,直达目标。

下边根据生命中经常遇到的情形,我们把如何用心的方法具体分析一下,大家就可以更容易理解。

第一种情况:遇到难题要解决。这时候,需要的就是真正静下心来,保持觉知,觉知这个问题产生原因。如果有功夫的话,在禅定的状态下,会更清楚。禅定功夫再深的话,会看得更明了。注意,这时候是没有意识的用心,用心去觉照意识,意识中所显化出来的问题。如果带着意识去观察,会无法调动觉知,更无法觉知意识的产生过程。

第二种情况:想实现某个愿望。把自己的愿望明确想象出来、描绘出来、表达出来,越详细越好。然后自己与这个愿望合一,即想象自己这个愿望已经实现后的感觉,想象得越逼真越好。第三,按照已经实现了相同愿望的人的品质特点尤其是思维特点来要求自己,从内心里确信,因为我已经做到了,是否要经过某种外在形式让别人看到已经不重要了。就像密宗里边,有一种修法,原理就是从果位上修。想成佛,就按照佛的标准来做就可以了,立刻就成了佛,是否经某些人的认证反而不重要了。如果你对认证这个过程还看得很重,你本来就没成佛吗?明眼人谁会认证你。在上边的整个过程中,带上自己的觉知,觉知自己的意识,保证自己时刻处于已经实现了愿望的意识状态。愿望实现的可能性会更大。

第三种情况:想摆脱某种窘境。其实,这种情况下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把窘境时刻放在心上,而是用一个美好的愿望代替他,按照第二种情形下的方法去做。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对觉知和意识的妙用,是心的妙用。反过来,有几种错误的用心,一定要避免:

第一,强烈的渴望甚至欲望要达到某个目标。因为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内心的真正意识是缺乏,按照意识同类相聚的原理,会有更多的缺乏被吸引而来,最终显化出来,就是没有实现目标。另一方面,过度的渴求或欲望导致自己妄失了对自我意识的觉知,没有觉知,就没有创造力,如何将最终的目标变现出来?这就是俗话说的“越想干啥,越干不成啥”。

第二,害怕和担心出现什么结果。怕和担心某个结果,甚至把这个不想得到的结果想象得很清楚,这个画面天天在面前闪个没完,最后这个结果就会变成现实。这就是俗话说的“怕什么,来什么”。有些人还把这个过程自诩为自己的预见能力,实在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啊。这时候需要的是立即放弃掉这种害怕和担心,让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美好的愿望,并按照前边所述的过程来实施。

愿望和欲望之间,愿望和担心之间,真是毫厘有差,天地玄隔。没有觉知,又如何能分别呢?信心铭进一步强调,不识玄旨,徒劳念静。玄旨是什么,你瞥见了吗?

相关文章

  • 静的奥秘——《信心铭》玄旨

    但凡需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都不希望其他事情、其他人和其他声音的影响,我们需要静。在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某...

  • 《信心铭》学习资料推荐

    信心铭提唱 净慧长老 信心铭之略说 林钰堂(易懂) 信心铭略解 倓虚 信心铭直解 耕云 信心铭提纲 明尧

  • 信心铭

    信心铭 僧璨大师著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 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 是为...

  • 信心铭

    百度百科 目录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 信心铭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作者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这是禅宗很重要的文献,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则,其影响力也不仅限于禅...

  • 信心铭

    信心铭是禅宗的法典。作者就是禅宗三祖僧璨大师,这一篇东西是禅宗里面很重要的文献,换一句话说也是中国禅宗修学指导的原...

  • 信心铭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之所以把开悟人生智慧的大乘顿悟祖师禅根本偈语,起名为《信心铭》,其密中密义,正在于要揭示宇宙人生大...

  • 《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

  • 信心铭

    《信心铭》 【唐】僧璨大师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 【信心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的奥秘——《信心铭》玄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gw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