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育儿群里看到这样一篇帖子《惩罚孩子的10个绝招》,当即就在群里发出了反对意见,提出:作为一个育儿公众号,在发布文章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影响。惩罚的确是一个立竿见影的育儿方法,哭闹的孩子会立即停止哭闹,扔东西的孩子会立即停止扔东西。但惩罚的效果是短期的,孩子这类恼人的不当行为会很快再次出现,或者孩子会换个花样。甚至孩子会因为受到了惩罚,会产生报复等更严重的问题。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奶奶对于惩罚的效果有着非常清晰的解读:
惩罚只会带来屈从或者反抗——没有改变
惩罚带来的结果(4R) :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
a. 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 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惩罚的效果是短期的,而从长期来看,孩子的心理受到了负面的影响,这会带来更多的不当行为。
《惩罚孩子的10个绝招》这篇文章中,作者也知道惩罚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所以提出了前提是给孩子立规矩、注意方式的惩罚。我相信很多的家长看到后一定会想:嗯,这个不错,孩子是要给他点厉害瞧瞧的,没点规矩是管不住孩子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适当的惩罚”会不会如父母们所愿,孩子会在被惩罚后学会规矩呢?
我们来看看文章中提到的5个惩罚招数:
1.金箍棒(打手心)
2.金圈圈(计时罚站、罚坐)
3.大嘴花(没收心爱之物)
4.七龙珠(兑换愿望)
5.将功赎罪(做家务)
惩罚是育儿路上最大的陷阱请大家先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中,当你听到大人对你说,如果你不乖,你犯错,我们会用这几种方法惩罚你,这是为了让你懂点规矩。
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猜,可能是:“妈妈,我肚子饿了,你可以给我找点吃的吗?”——逃避,转移话题。也可能是:“不要,不要,就是不要”——撒泼、反抗。还可能是:“好的”“好吧”——根本没听进去,或者为了应付而敷衍了事,等到真的要被惩罚时,耍赖从没答应过。
有没有哪个“孩子”会发自内心的、欢天喜地的赞同父母提出的这些惩罚?并能够在惩罚后学习到有用的社会技能、人生技能以及良好品格,比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我相信没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为什么哪怕是用温柔和技巧包装起来的惩罚也不管用的原因:
1.金箍棒(打手心)。在家中常备打手心的棍棒,听起来像古代祠堂里的家法。作者在给这个建议的时候,看得出来其实是个善良内心柔软的人。她是这样写的:用金箍棒打手心,要“掌握好力度,太轻了孩子记不住,太重了一下打哭了也不行;打手心、屁股就行了,头、脸等部位要避免。”对于没有经验的父母,会觉得,这样好,即不会伤害孩子,又起到了惩戒的作用。各位,我们一起来试想想,真的有用吗?孩子一定不把这当回事!有经验的父母相信会同意我的说法。我能想象得到,当孩子没被打疼,满不在乎,完全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一定会被激怒,原本温柔的惩罚,一定会演变成严厉的惩罚!而严厉的惩罚,一定会产生4R的结果!
2.金圈圈(计时罚站、罚坐)。《超级育儿师》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淘气椅。这种方法的本意是让孩子在被限制的范围内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反思,这和正面管教提倡的关注解决问题是一致的。但是,请大家注意这个但是,如果你也曾经被罚站、罚坐过,你当时想的是“真倒霉,这次被发现了,下次一定不被大人抓到”“我就是要玩,我不要别关在这里,哇哇哇”“我讨厌你们,你们就只会用这招”,还是真的照大人所说的在反思呢?如果你很幸运,没被罚站罚坐过,可以去问问那些有过这种经历的朋友。
3.大嘴花(没收心爱之物)。《植物大战僵尸》中的“大嘴花”吃掉没有被收拾的玩具,这个主意我个人觉得不错,如果把这当成一个大人孩子都接受的规则,而不是惩罚,那才真的有趣。
4.七龙珠(兑换愿望)。这个方法看起来更像奖励,奖励也是不建议的。因为奖励更多的是在显示大人的特权和对孩子的操控。
5.将功赎罪(做家务)。简奶奶在《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谈论逻辑后果,她提出运用逻辑后果要符合4R原则:1.相关。2.尊重。3.合理。4.预先告知。她同时也提出了担忧,也就是很多父母往往把握不好逻辑后果和惩罚之间的界限,容易把逻辑后果运用成了惩罚。这里的将功赎罪就是一个变相的惩罚。其实作者举的例子,如果看到前半段,就是逻辑后果:“洒了一地板牛奶就想跑?没门!扔了一屋子衣服想让妈妈收?别想!给孩子准备几样他拿得动的小工具:小盆子、抹布、小铲子、扫把等等。当他弄脏地板或者墙壁时,必须用自己的工具亲自打扫干净。”这是在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父母是在把错误当成学习的好机会!遗憾的是作者加上了一句“否则,可能会被扣掉一颗“龙珠”…… ”这个结果因为和打翻牛奶、乱扔衣服没有相关性,逻辑后果变成了惩罚。
作为父母,会从很多的方向接收到育儿的信息,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朋友、教育专家、育儿书籍,等等,我们需要学会做一个明眼人,懂得分辨是非,不人云亦云,跟随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成为自己孩子的父母!
我是一名来自苏州的正面管教讲师,真涵教育的创始人。
期待更多人和我一起育儿育己,不断成长,做孩子的好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