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草
摘要: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 ,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 。安全感来源于童年经历 ,受自己的固着行为影响。
关键词:安全感/来源/童年经历/父母关系/获取方式 /固着行为
一个人最深层的安全感,源自于我们的童年经历和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但是一个人的安全感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则是受自己的固着行为所影响的。
一、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最深层的安全感来源,源自于我们的童年经历。
一个人0~6岁所经历成长环境中的安全感体验,会一直留在心中,然后贯穿于他的一辈子。
心理学认为,6岁之前,是我们心理机制最初与人建立信任关系的年龄段。而恰巧,这个人又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一生中对我们掌控力最大的人——也就是父母。
首先,他们掌管着我们的生杀大权:如果小时候他们一个不小心,作为婴儿的我们可能就会有很大的生存危险。
再大一点,他们掌管着我们的生存权:我们要是想要过得开心一点,我们必须要“听话”,要当“乖孩子”,不然我们就可能受到惩罚。
在这个时期,才是我们第一次开始与人接触,与亲密的人接触;同时也是第一次学会怎么与人相处,怎么与亲密的人建立关系。
而一旦学会,这个技能就会死死地刻在我们的脑袋里,再也分不开了。
在六岁之前的时期,我们会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积极回应”或“消极压迫”之中。因为在我们的眼中,父母就是一切,父母永远是对的,父母就是我们永远的神。
这种早期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形成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内部工作模式。鲍尔比(1988)认为,工作模式一旦在生命的早期形成,就会相对稳定,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对个体终身的亲密关系都产生影响 。
不过,我们还有一个翻身的机会:青春期。
青春期的叛逆,其实本质上是我们拥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其实这个叛逆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尝试确认:如果反抗了父母,是否依然可以从他们那获得安全感。
但是很不幸的是,大部分的人都获得了否定的答案,又因为每个父母的不同,他们的不同反应,也会影响我们一生对于获取安全感的想法。
二、安全感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受我们的固着行为所影响
家庭心理咨询大师萨提亚提出了四种模型,描述了一个人从小获得安全的四种方式:
1、当我们叛逆的时候,家长服软了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原来叛逆是可以获得他们尊重的,所以我要更加叛逆,更加对着干,他们才懂得尊重我。
所以我们获取安全感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战斗,不断的表达不满,表达不公平。我们的声音越大,我们就感觉越安全。
毛泽东也曾经是一个叛逆的孩子 。毛泽东的父亲是一个精明的农民 ,自己做生意发家 ,他想让毛泽东也子承父业 ,毛泽东觉得他很守旧,经常顶撞父亲 。在16岁那一年偷偷外出求学 ,并给父亲留下一首诗在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后来成了世界名人。
我弟弟也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他青春期时,让父亲给他买一辆新的山地车,很贵,父亲不舍得买 ,他就坚持走路上学也不骑旧车 ,直到买了新车。后来上到初二的时候 ,他因为打架不去学校了 ,父母用尽一切办法都没用,他就真的成了辍学的孩子 。后来的他成了老板。
2、当我们叛逆的时候,家长更生气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原来叛逆的下场更惨,所以我还是乖乖的听话吧,只要我听话,让他们满意,他们才可能不骂我打我。
所以我们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就是不断的讨好,不断的表达善意,表达容忍。
我们一定要让别人好,我们才安心,我们才觉得别人不会伤害我们。想要一个人爱自己,那就要无限度的压抑自己,来满足对方的需求。
武志红老师曾写过一本书《巨婴国》,看了这本书后,突然发现巨婴无处不在, 很多成年人的心理水平是婴儿 ,他们祈求爱的姿态让人窒息。
3、当我们叛逆的时候,家长更生气了,而且我们怎么哄都哄不好。
这个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原来无论做什么我的下场都很惨。
所以能做的就只有麻痹自己,一旦出事了就插科打诨,把日子混下去,能过一天是一天。想要一个人爱自己是不可能的,只有凑合着,尽量保护自己才是真的事。
生活中经常有这种说不到正题的人。这种人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的人 。他们通常是忽略自我,他人和环境的 。比如身为父母的不在位,他们对孩子的需求是忽视的,孩子也通常会成长为父母一样的人 。不敢面对和正视自己的感受。
4、当我们叛逆的时候 ,家长不但不生气 ,而且还会给我们讲很多大道理 。
这个时候我们就明白了 :原来叛逆只能换来更多的道理 ,所以我要听话。
所以我们获得安全感的方式,就是重视规则和正确性,不断地讲道理。
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 我们才安心, 我们才觉得,别人不会伤害我们 ,想要一个人爱我们 ,那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表现我们的理智和权威。
生活中有很多不会动情感的人 ,他们通常很冷漠,固执,缺乏同理心。他们会忽略自己和他人。
以上四种获取安全感的方式:指责、讨好、回避、超理智。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正在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中使用的套路,这全都是继承于童年时期的经验。
而这种经验,渐渐地从一种手段,变成了一种目的——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固着的形成。
渐渐地,我们开始从这些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开始感到安心或者恐慌。
就像斯金纳的鸽子一样:
它们被装在机关笼子里,有一个小按钮,只要它们啄了按钮,就会有食物和水出来。渐渐地一些各自开始产生了自己特定的“仪式”,有鸽子会固定的转三圈,然后啄按钮;有鸽子会扑闪几次翅膀后,啄按钮。
如果控制它们,不允许他们执行自己特定的“仪式”,或者拆除按钮之后,它们就会变得非常的急躁,非常的焦虑。
而我们的这些手段,慢慢的也变成了我们的仪式。只有通过这些特殊的人际交往方式,我们才能够感觉到安全。
我们的安全感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一,母婴关系:最原始的安全感,母亲或照料者是否把我们照顾好了。
阶段二,家庭关系:进阶(复杂)化的安全感,来自于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1关系是怎么平衡的。
阶段三,固着:单一且稳定的安全感,来自于我们长年累月所积累下来,获取安全感的某一种固定行为模式。只有通过固定的行为,我们才能获得安全感;
其实说到底,一个人的安全感来源最深入的来说,还是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但是一个人的安全感最直接的表现,则是受自己的固着行为所影响。
而要想解决这两个一内一外的问题,只有双管齐下:
1)一方面开始调整自己的固着行为,调整成长经历中形成的一些固有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模式;
2)另一方面要深入内心,重新做回那个“叛逆的”,有着天不怕地不怕,只相信自己的那个自己,才能真正的将自己的安全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