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第326条
326条(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词解):
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患者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心中疼热:即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提要):本条为厥阴病提纲证。
(译文):厥阴风木患病所表现症状为,口渴虽饮水多但不解渴,有逆气上冲心胸,胃里有疼痛灼热之感。虽然自觉饥饿,但没有进食的欲望,即使勉强进食,食后则会引起呕吐蛔虫。在治疗上如果错误的使用下法,则会产生腹泻不止。
(学习分析)如下:
厥者,极也,尽也。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有两阴交尽之意。厥阴属肝之风木,为阴尽阳生之脏,病则阴阳不能协调而各趋其极。病至厥阴则木火燔灼,耗伤胃津,所以消渴。肝气横逆,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似饥,此为上热,即“阳并于上则上热”。同时肝郁乘脾,脾虚失运,故虽饥而不欲食。因脾虚肠寒,素有蛔虫,进食时则可能上泛而吐出,此为下寒,即“阴并于下则下寒”。黄元御谓:“上热是阳复发热之根,下寒是阴盛发厥之本”。因此厥阴病多呈上热下寒证。在治疗上如果误用下法,则脾阳更伤,势必下利不止。
本证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并不能概括全部厥阴病。因为厥阴属阴尽阳生之脏(经)。厥阴病在临床症状表现上随着病机的不同转化,厥阴病可出现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或厥热进退、或愈、或死等情况的发生。郝万山老师谓:“而仲景以寒热错杂证为提纲,旨在反映或提示厥阴病具有变化多端、两极转化的特点而已”。基于厥阴病是处于邪正相持阶段,而表现又多为厥热交替发作的阴阳胜复证。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应当灵活看待。
至于条文中所说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历代有些注家解释成热在心包,或责之心火,其说法对不对呢?当代李培生、刘渡舟老师认为这种解释只是拘泥于文字表面,并不符合临床实际。
日本汉方医家丹波元坚在《伤寒论述义》中谓:厥阴病者,里虚而寒热相错证是也。其类有二:曰上热下寒,曰寒热胜复。其热俱非有相结,而以上热下寒,为之正证。盖物穷则变,是以少阴之寒极,而为此病矣。然亦有自阳变者,少阳病误治,最多致之,以其位稍同耳,更有自阳明过下者。其为证也,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者,上热之征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者,下寒之征也。是寒热二证,一时并见者,故治法以温凉兼施为主,如乌梅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