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为何能实现梦想?
“理想”和“梦想”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一直以来都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研究马云的案例,方才发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理想”毕竟有个“理”字,是对未来带有理性的构想或设想。比如,理想是当科学家、文学家、演员、飞行员等等。这些职业都是人所皆知,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梦想”则显得玄幻一些,是一个梦。“梦”的特点是虚无缥缈,稍纵即逝,亦真亦幻。
说马云擅长“在无鞋岛上卖鞋”,其实比这个更甚。毕竟有人穿鞋,有人不穿鞋,这只是习惯问题,对不穿鞋的人培养穿鞋的习惯就行。
马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接触到互联网,因为感觉到它带来的便捷,回国后就决定辞职创办网站。在当时国人并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国内也没有现成的互联网盈利模式。马云就这样边创业边摸索。寻找商业模式,寻找融资机构……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整整20年时间,不断陷入困境,又不断从困境中崛起,创造新的成功,如同在沙漠中找水,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分析起来,马云能实现梦想的原因,绕不开以下几点:
第一, 坚持;第二,坚持;第三,还是坚持。
第一个“坚持”,是认准目标,坚持目标。
即便是做互联网生意,也有许多方向。比如当时门户网站就很火,后来搜索也渐成气候。而电子商务涉及到要游说线下的商人,把他们企业信息搬到网上,还涉及到物流、支付等相关问题。当时,谁也没见过这种操作,也无法想象。
马云说,他最欣赏的商人是胡雪岩。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生意越来越难做,越难做越是机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只看到一个省,你就做一个省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中国,你做的是全中国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全世界,你就有机会做全世界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10年后,你做10年以后的生意。
“10年以后的生意”,跟梦境一样,很难有人有这样的眼光。而马云一路走来,就是奔着10年后的生意这个目标,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从没有做到有再到辉煌。
“落地”,这是经营企业最离不开的两个字。从“梦境”到“落地”,需要的是坚持。只有坚持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第二个“坚持”,是忍辱负重,不离不弃。
马云曾经说过:“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受的委屈越多,胸怀越大。”这句话包含着愤懑、委屈和自嘲,但更多是宽容。一个能忍受苦难和委屈的人,必然拥有博大胸怀。
马云追随梦境,一路被骂成“骗子”、“疯子”、“狂人”,客户不理解、投资者不理解、员工不理解。但所有的误会和嘲笑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做什么,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最终一定能够得到。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合力助你实现愿望。”梦想是如此有魔力和魅力,再大的委屈和矛盾都有办法化解,都不能动摇实现梦想的决心。
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利他”的宗旨。
老子《道德经》中讲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思是“天地生存不为自己,所以能长久生存。”
马云经常阅读的书中,其中一本就是《道德经》,而且是一本没有注解的《道德经》。马云不喜欢别人的注解影响自己的感悟。他是“实践派”,更愿意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解读书中深奥的道理。“太完美了就是没有完美”,正是“不完美”才给创新提供机会,任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都应该考虑让他人受益。
“其实阿里巴巴不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是一家帮助别人成为电子商务的公司。”
“如果说互联网是21世纪变化最大的一个技术,变革它的技术,它一定是做昨天做不到的事情。那么什么东西是昨天做不到呢?就是帮助那些小企业,锁定那种昨天没有得到帮助的人,解放那些小企业的生产力,解放能够让这些小企业具有IT的能力。所以我们锁定了只做小企业、只帮助小企业,由此导致我们的方向完全颠倒了过来,跟别人不一样。”
这就是马云的哲学:成就他人最后成就自己。帮助他人成功等于自己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