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野笔燃心一思诗文集
一份自己的潜意识报告

一份自己的潜意识报告

作者: 梦里依稀风铃 | 来源:发表于2021-10-11 00:39 被阅读0次
    风铃制作

    我最初是被一张图片吸引停了数秒,也想着从看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分析每一张图片,图片很多,每张图片下有5种选项,原来是测试潜意识的。

    索性就测了测。

    图片其实挺多,摘录其中的几张。

    几乎没有停顿的选择完,报告出来,我读了下,不得不承认80%还是准的,也有些我不甘想急于突破和改变的。

    面对着一些不确定和压力(诸如疫情对工作生活的影响),我当然更希望自己的平静安稳。没有波澜也不好,发现我拍的照片几乎没有人,整体都透着宁静。

    o o o o

                  グッ!(๑•̀ㅂ•́)و✧

    个人测评报告

    (2021/10/08/17:54 )

           

            一) 关于自我的欲求

    此时的投射

    对于内在的自我,你最希望的是:【平静】

    你潜意识里最大的欲求,是追求内心的安宁平静。大部分情况,你对身边的人,所发生的事,都有很高的接纳度。你看起来平和、随性、豁达,其实这反映着你内心避免冲突矛盾发生的诉求。因此你会把面对的问题积极地内化、消解,尽量去适应,把问题变得不再是问题。

    你的平静欲求,源于你喜爱安静、放松的环境,或者是你不愿意为改变尝试付出努力。因此选择一种比较被动、顺从的方式去应对,尽量减少自己对抗冲突情景的频率。如果是信任的亲友爱人,你更可能会无条件地选择信任并服从,而较少有自己的心思。

                  欲求的利与害

    个人测试报告

    每种欲求都代表着它给你带来的价值,而平静欲求能让你减少很多内心的纠结和拉扯。你秉承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只要在大事大非面前不走歪,这种省电模式反而能让你在重要的事情上更专注。而且,长时间保持内心安宁平和,也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但如果你太过习惯于被动接受当下的环境,把顺势而为发展成唯一的应对模式,那你的个人想法,主观能动性都会相应地逐渐降低。接纳一切的同时,也代表着容易忽视掉自己的声音。为了维持平静而压抑下来的情绪,当积压的到一定的程度,再宁静的空间也会开始让你感觉焦躁不安。

    当你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指向了维持表面的和谐平静时,这也意味着你丢掉了自己的个人真实需求,内心难以获得真正的愉悦和满足。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你可以借用一些探索内心需求的测试,或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咨询师可以通过有技巧的发问、具体化你的情绪感受,同时也更有效地帮助你排解长期被压抑的情绪,达到与内心真正的和解。

                       

    小建议

    随拍

    1.习惯了被动接受,会让你忘记自主性,通过有意识培养,重新唤醒自主感吧。

    ①策划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天。你容易跟随着别人的想法或需求,那就多点制造让自己掌握控制的机会。挑一个周末,计划你一天的行程,就像一个人的国王游戏,思考一下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就在这一天里尽情去实践吧。

    ②喜欢顺其自然的你,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诉求,但你可以通过言语的表述来让自己清晰心中的需求。多用“我想”“我希望”的词汇,以此来激发并让你习惯提出诉求的意愿。



    2.找到能够让你主动投入的热爱之事

    如果你对很多事情都缺乏积极性,可能只是你没有遇到真正热爱之事。当你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时,你会从内在得到动力,使自己变得更加主动。

    找到适合自己的触发机制,就等同于给你的动力找到了开关。根据Fogg教授的研究,触发机制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触发机制要被我们成功的捕捉到;

    第二,触发机制要和我们的目标行为建立联系;

    第三,我们要同时具有相应的行为动力和能力。

    触发机制又分外部和内部,比如说,每天闹铃一响,你就知道该起床上班上学,这是外部触发;一想到自己现在还是一事无成,就马上起来去工作,这是内部触发,而你需要的就是这个内部触发机制。

    建立触发机制,就是习惯的养成。每个人的触发机制都不一样,找到并建立属于自己的触发机制,凡事多想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对我而言有什么得益?慢慢你就能从无所事事的态度转换成专注投入。



    二、关于人际的欲求

    潜意识

    对于人际关系,你的主导欲求是:怜悯

    你心怀善意,更多地从积极方面关注人际关系的影响,愿意为他人考虑。这是出于你潜意识中对他人怜悯的欲求,这种欲求促使你对他人投以关怀与同情,积极提供帮助和鼓励。

    而这种潜意识,它的萌生可能是源于需要获得社会认同、自身高度的同理心、期望回报等。他人的感谢赞赏是一种积极的奖赏机制,让你感到愉悦同时会激励你继续援助他人;眼见他人受困同样会让你感同身受的痛苦,援助的行为能让你感觉轻松;或者是,当你处于不安的时候,也会激发你的助人行为。因为互惠原则能降低你当前的焦虑。

                  欲求的利与害

    个人测试报告

    这种对他人的怜悯,是一种高度共情的行为,它能提升你的亲和感,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共情高的人能让人感觉到你的真诚,而你也懂得如何给予适当的情绪反应。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技巧,同时还表现在文学、创作故事上,比一般人更擅长去理解和表达情感,让你的作品更具人性,耐人寻味。

    适度的协助会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太过热情的帮助,甚至宁愿牺牲自身利益也要去搭把手的,这时,你大概已经陷入了怜悯的困境。你是否有思考过,你每次帮助他人时,内心最大的反应感受是什么。因为能感到快乐?为了摆脱那种对痛苦的感同身受?期待别人的赞赏……当助人变成一种不得不做的行为时,对你和对他人都会变成一种负担。当你意识到自己有过度助人的倾向时,是时候思考一下自己内心是否有更为迫切的问题有待面对。

                      小建议

    个人测评报告

    当你察觉自己的怜悯欲求高于正常水平,甚至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节奏时,你需要及时调整。

    1.觉察自己的情绪。问一问自己被他人的情绪影响是因为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还是只是被对方强烈的情绪感染。

    当你看到别人心情不好时,想想你自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到了这样的情绪;还是看到别人情绪不好,觉得这种气氛让你感觉很紧张不安,想让对方心情好起来。这样,你就能明白你是在共情对方,或者只是被对方感染。

    如果对你来说,比较难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话,可以和身边值得信任的人分享,征询他们的意见。或者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可会区分的同时,也能降低收到他人情绪的干扰影响。

                      ヽ(^㉨^)ノ

    2.与他人建立清晰的界限,你没有为对方承担情绪的责任。无论对方是你什么人,你要清楚最终要负担这份情绪的,是Ta本人,你只能做最大限度的理解,支援,但你并不能代替其去消化这份感受。

                        (*^_^*)

    3.一些技巧,能给予人关爱的同时,也不会对人造成过重的负担

    ①在适当的实际及时停止。

    当别人说出“不用了,谢谢”或明确表示自己可以解决的时候,这是一个很清晰的信号,你应该停止帮助。这时候你只需要微笑说一句:明白了,如果你之后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来找我商量。

    ②直接询问别人需要的是什么。

    “你是否需要帮助?我能帮你做些什么?”而不是自己幻想一个需要帮助的对象,以及幻想Ta需要的帮忙是什么。或许有些时候,还真是自己“想多了”。

    (-潜意识投射)

    2021--10

    风铃随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份自己的潜意识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nk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