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会?
和廉颇同志一样在苦苦等待机会的还有一个人。
那就是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嬴则先生(又名嬴稷),他所等待的机会只是为了一个目标:扫平山东六国(还有宋、卫、中山等小国,因国力甚弱,可以忽略不计),一统天下。
而六国中势力最强的莫过于拥有数万精骑的赵国。
赵国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来,先后攻取代郡、楼烦等地,收服中山国,势力大振,军事力量遥遥领先于山东诸国,几乎可与当时已经很强大的秦国相抗衡。
尤其是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老将赵奢在閼与(今天的山西和顺县)之战中,以六万之众一举大破秦国名将胡伤部八万(一说十万),胡伤亦战死。赵奢也因此功被封为马服君。
閼与一战给了秦国将士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此后秦赵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争。
不是嬴则先生太客气,实在是还没有等到一个像样的机会。
和廉颇同志不同的是,嬴则先生绝对不是一个悲观的机会主义者。
既然机会不会轻易的来到身边,那寡人就得为自己的伟大事业去创造机会——不遗余力。
值得嬴则先生庆幸的是,在他接过老爸秦惠王的这套班底时,国家已经很好很强大了,无论是军事方面,还是经济、外交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这些都得归功于他的前任同行们(国君)。
譬如秦孝公先生,他启用卫国人商鞅(公孙鞅,又称卫鞅),实行了一系列后来证明是非常成功的经济政治改革,率先废除了不合理的奴隶制度,建立封建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使秦国经济在短时期内就繁荣起来。
而随后的秦惠王大胆地起用了当时杰出的纵横家张仪先生(魏国人)。
这位在山东六国中很不吃香的张先生,像个落水狗似的跑到了秦国,在这里委屈了一段日子,便与秦惠王签下了他人生中最为得意的合约——丞相。
先前在六国中混日子用过的破碗,终于换成了铁饭碗,不,金饭碗。
张仪先生乐坏了。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加班加点对于张先生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吃水不忘挖井人,他特意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刻下了这样一句名言: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张先生的连横政策彻底瓦解了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洛阳人苏秦所创立,杰出的纵横家,与张仪齐名),趁六国猜疑之际,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派甘茂拔三川之地,司马错西并巴蜀,天下粮仓尽归强秦。进一步削弱了六国的势力,壮大了秦国。
就目前来说,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只有赵国了,就军事而言;至于经济外交方面,崇尚胡服骑射的赵国已经远远落伍了。
最让嬴则先生感到欣慰的是,战争的主动权已经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何时发动灭赵之战,以及如何发动,目前已在酝酿之中。
随着强大的秦国战车出动,名将白起挥师四下出击。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要不了多久,大约两年后,灭赵的机会就会到来。
而且更让秦国将士有信心的是,赵国名将赵奢同志听说不小心得了脑溢血,估计没几天活头了。虽说赵孝成王不惜花大价钱到处延请名医,甚至连扁鹊的后代扁旦也都请了来,却也只是撂下一句话:知道你钱多,还是别浪费了,好吃好喝的侍候着吧,安心过几天日子。等于是判了死刑。
会打仗的望诸君乐毅同志几个月前挂了;名将田单同志也已老朽不堪,虽说还能哼几句跑调的齐国民歌,到公园里散散步,打打太极拳什么的,真要上战场,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老同志廉颇嘛,倒是宝刀未老,生龙活虎的,能吃能睡(除了拉便便不畅快)。但秦国将军们都不怵他,譬如说王龁,譬如说司马梗,都放过话,跟廉颇这个老不死的打架,很没意思,特伤自尊。要打就打赵奢或者乐毅。
其实也别怪秦国将军们太狂,除了名将胡伤在閼与之战中不小心被赵奢同志揍死外,其余的赵国将军们几乎都没有在秦军那里讨到便宜,经常被打得鬼哭狼嚎,哭爹叫娘。
对于拥有数万精骑的赵国来说,军事问题或许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虽说赵军也很能打(也就秦国有事没事大老远的跑过来打打,其它的国家敢动赵国试试),但打仗总不能饿着肚子吧。
不幸的是,赵国不缺兵(相对而言),更不缺将(这是真的,保证没有吹牛),但却缺粮食,很缺。
相反秦国由于拥有号称天下粮仓的三川、巴蜀等地,民殷国富;因为连横之策的成功,兵马所到之处,属国均需供应粮草,故秦军虽远道而来,却无需为粮草的问题而发愁。
丞相范雎先生(魏国人)在分析秦赵大势时就曾经说过:一旦大战开始,如果赵国无法在短期内结束战事,那么粮草就会告急。
以往赵军出去打仗,基本上都不会超过一个月,就是因为赵国的粮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赵国虽然盛产将军这种优良产品,但却一直没有出现一个像样的类似商鞅、张仪、范雎这样的谋国之臣。以至于国际外交、国内经济一团糟。一旦开战,秦国只需控制住几个与赵国关系好的国家就万事大吉了。
而地处四战之地的赵国因为领土纠纷(上党郡),与邻国的关系一直以来未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外交形势比较严峻。
当初廉颇同志等人的赫赫战功,就是建立在这些国家的苦难之上的;可以想象得出这些国家的人民群众对于廉颇之流是如何的恨之入骨,对于赵国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感了。
话说回来,山东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秦国的痛恨那也是无以复加的。
但秦国的决策者们(嬴则先生、范雎先生)也绝非善茬,他们在处理这些国家的问题上,是先打后拉。打是为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摧毁对方的军事力量,使之无力抗秦,以免在未来的秦赵大战中扯后腿(这个目的好像达到了,如长平之战,又好像没有完全达到,如邯郸之战,多少扯了一点后腿)。
拉则是为了笼络人心,说点好话,给点甜头(这个最实在,给地是不可能的,这些地都是秦国人民用生命换来的;就给点石头吧,你们自己请人好好加工加工,没准又是一块和氏璧呢,记得跟我说一声,再说加工费好像也不贵,毕竟这个年头工作不好找啊),为进一步分裂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范雎先生的分析,一旦战争开始,胜利的天平从一开始就会向秦国倾斜,等待赵国的将是极其残酷极其悲惨的命运,甚至可能会被灭国。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
这个能一下就吓死人的结论,是秦国第一谋臣名相范雎先生经过无数次系列严密推理得出来的。
据说为了推演这个结论,范雎先生用上了概率、微积分、几何等数学手段。真是敬业啊。
至于何时是灭赵的最佳良机,范雎先生说,必须先攻下韩国的上党郡,并且反复强调这是必须的,如此就可以凭借占有地形优势的上党郡(今天山西的东南部),威慑赵国的都城邯郸,一旦攻下长平(今天山西高平市治下),邯郸就会陷入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
如果局势能够顺利地发展到如此地步,也就意味着灭赵的机会到来了。
秦昭襄王嬴则先生想到这儿,眉飞色舞地笑了。
红彤彤的太阳已然漫过中天,照在嬴则先生那早已青春不再的脸上。
可以放松放松了,舒缓舒缓一下自己那由于思考过度而紧紧绷着的神经。
老范(范雎先生),咱们去喝下午茶吧,地点你来选,别不好意思,今天寡人请客。
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