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学会提问:麦肯锡工作法》

作者: Sting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20:06 被阅读48次
    作者: 大岛祥誉  版权方: 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你是否遇到过这些烦恼呢?

    要做的事情太多,却总是被工作缠身

    看着周围总是感到十分焦虑

    工作总是无法顺利地开展

    无法确定具体工作的优先次序

    找不到工作的动力

    工作中,下属或搭档总是不能按自己的所想行动

    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烦恼

    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没有获得上司的好评

    想不出更好的点子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时,总是迟迟不能作出决定

    ……

    你越是拼命地工作,越是感觉不快乐,反而让自己陷入了痛苦之中。因为你总是处于迷茫的状态,所以每天都无法体会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如果眼下的你正处于这种状态,那么通过提问就能够让你从迷茫的状态中走出来。

    当你面对困难或者新的挑战时,必须厘清当前的状况。如果你只看到事情复杂的一面,就会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很压抑,其实大可不必这样。

    面对状况时,你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提问,就能够让自己拓展视野,拨开云雾见青天。这样的瞬间我亲眼见证过很多次,甚至我自己也经历过。

    当我们面对某个提问时,大脑就会自动开始运转。也就是说,仅仅通过打开提问的“开关”,就能让大脑自动开始进行复杂的处理,直到找出让我们满意的答案为止。总之,通过提问,确实会使我们的工作和人生产生较大的改变。

    提问是一种非常有力且强大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梳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是让我们实现梦想的原动力,还能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产生新想法和新点子,让我们的人生和工作收获质的剧变。

    好的提问将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催生良性的沟通,并带给人勇气。最终,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亲密的信赖感。

    1.取得绝佳业绩的秘密就隐藏在提问之中

    而世界上优秀的人会在面对各种事物时抱有“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这种疑问。也就是说,在逼近事物的核心或本质,以及提出真正抓住要害的问题等方面,英雄所见略同。

    亚马逊网站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也是一个十分重视提问的人。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他会一直反复问“为什么……”,以此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例如,当物流中心出现问题时,他会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并不断地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通过提问,可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环顾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明明很努力地工作,却总是无法取得业绩,结果反而让自己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这样一来,每天都会在缺乏自我认可的感觉中度过。

    可如果有人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正中要害的问题,我们自然就会针对这个问题开始思考答案。

    所以,那些总是会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自己应该去做的重要事情”“真的如此吗”的人,才常常能让自己看清工作目标和保持初心,从而取得非凡的业绩,并且其自我认可度以及周遭的评价也都会随之升高。

    2.在麦肯锡工作期间学会的“提问式思维”

    会提问的人与不会提问的人,在工作中所表现的成长态势是有很大差异的。

    首先,要将问题结构化,并明确什么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然后再去思考该如何采取对策。问题全部基于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和基本的原则,换言之,即开展工作的基本原理。

    好的想法,绝对不是只看眼前的数据就能得出来的。只有通过提出“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最佳的选择”这样的问题找到解决的突破口,才能让工作变得与众不同。通过不断地累积这样的经验,大家的业绩和个人的成长就会有极大的改变。

    3.你要试着进行提问

    那么,时刻记着进行提问,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提问带来的好处,大致可分为以下6个,并将依次说明:

    梳理杂乱的信息→整理信息,减轻工作上的烦恼

    找出事物的本质,缩短所需时间→减少工作中的无用功

    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发散我们的思维→更容易催生新点子

    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为工作上遇到的瓶颈或思维困境找出突破口

    改善人际关系→并非说服对方,而是以提问的方式让对方主动地采取行动

    改变自我→可以帮助自己找出真正重要的或想做的事情,从而立刻付诸行动

    令人意外的是,人们常常发现都是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所束缚,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才重新获得了动力。

    4.正因为身处不断变化的时代,所以才要经常提问

    当今这个时代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且变化速度也是飞快的,因此,很多事情都是在我们眼前稍纵即逝,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也与以往大不相同。现在,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感和20年前相比,也变得不一样了。

    现在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你能保证将来也同样正确吗?

    正因为我们身处不断变化的时代,所以时常提问才显得尤为重要。

    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常识的事情,也要问一问: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真的是正确的吗?这样的认知真的成立吗?如果不是这样做,而是换成那样做的话也可以吗?……通过类似的假设试着检验这些常识。

    以这样的方式,即使是被认为很难再形成差异的成熟产业中,也可以产生“原来还可以这样啊”令人惊讶的新创意。

    “搜索×提问”可以拓宽各种可能性

    大家在网上看到同样的一条信息时,往往都不会再就其提出问题。我们只有经常思索:虽然搜索的结果是这样,但能否换个稍稍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呢?或者搜索其他的关键词试试呢?像这样才能让我们获得不同于他人的信息的可能性。总之,要带着问题搜索,对于搜索出来的信息也要试着自问自答:这是真的吗?到底是依据什么才这样说的呢?

    正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充斥着大量雷同的信息,所以要通过“网络搜索×提问”的方式,拓宽我们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5.提问带来机遇

    如果是擅长的业务,可能想都不用想就能完成。但是面对棘手的工作,就必须集中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对待。有了这样的经验,才能让自己今后获得成长。所以,这才算是一种机遇啊。

    当我们面对并非自己本意的工作或事态时,往往更倾向于表现出厌烦、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的消极情绪。

    其实,这种情况下,我们若在心中问一问:这是否具有一定的意义呢?能否从中学到点什么?像这样,简单地想一下,就能让我们接触到意料之外的某些机遇。

    第2章什么是好的提问

    1.什么是“好的提问”

    到底什么样的提问能对我们自身产生正面的影响。

    提问,可不是随随便便提出任意问题都可以的。

    比方说,有两个销售业绩都不太好的人,他们分别对自己提问:

    A: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业绩呢?是我的推销方式有问题吗?

    B:为什么总是没有好业绩呢?对方到底期望得到什么呢?

    大家看明白了吗?不同的提问将使结果产生变化。像A的自问“是推销的方式有问题吗”,应该就意味着他下次会尝试别的方法吧,降低产品的价格或者提供附加服务,甚至说不定他会尝试所有的推销方法。但是,如果对方所期望的并不是降价或者附加服务,那么最终,他所付出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反观B,“对方到底期望得到什么呢”这个提问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其实,对方对产品本身是感兴趣的,只是必须花时间制作相应的材料提交给领导,以便由其最终做出购买的决定。假如,销售员能够了解这一信息,就可以为对方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材料,这样一来,说不定这笔生意就做成了。

    以上两个人的提问,其根本性的差别在哪里呢?

    我们说销售员的工作目的原本就是让对方购买产品,或者满足对方的消费需求。那么,像“对方到底期望得到什么呢”的提问,就属于更加接近本质目标的问题了。

    所以,重要的是提出接近本质的提问。

    本质,就是了解事物的根本含义。例如,我们在探寻问题时会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而提到人际关系方面,就是指我们要去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抑或对事物有着更为深刻的洞察力和关注度。

    但是,我们常常因为自身的思维定式,或者被某些称为“前提条件”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从而无法弄清楚事物的本质,而通过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这些条条框框,并最终发现本质性的问题。

    当我们了解了事物的本质之后,就能够准确且快速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成果。所以说,在最开始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将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工作的进程和结果。

    2.提问可以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平时非常重视提问的话,将能使我们在面对各种事物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意识地去观察。

    如果不进行任何思考,就只会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到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夸张一点说,提出问题可以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甚至改变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

    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改变原本令人头疼的状况,并帮助我们找到解决对策。

    3.问题应该只有一句话

    那么,怎样才算是好的提问呢?

    优秀的问题都会遵循某些“形式”。具体如下:

    问题只有一句话

    不要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要能让人变得积极

    要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

    5.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这里所说的“角度”,则属于更高层面的概念,既包含了“视线”和“视野”的内容,也指“我们以何种立场看待问题”。

    无论现实中我们身处何种立场,只要我们学会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从各种不同的立场对事物进行提问,就能以一个很宽的视野得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当事人的角度:那样的工作方式会让现场变得十分混乱。

    •普通人(同事等)的角度:如果现场变得混乱,那可就麻烦了啊。

    •更高(公司的上级领导等)的角度:为什么这个人要做这样的发言呢?是因为采用新的工作方式以后,他的工作会被其他人所取代吗?

    即使面对同一个事物,我们也不要局限于个人的角度,可以尝试着从公司的经营者、用户、年轻女性群体、假如自己是当事人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问题,才能锻炼我们提问的能力。

    这样的话,大脑中才会产生新的神经元突触,才能让我们想出从未想过的问题,也能在各种状况下将事物朝着好的方向推进。

    掌握较高的角度,这绝对不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情。

    比方说,去书店买书时,可以仅仅大致瞥一眼目录,然后问自己:能从这本书中获得的重要信息是什么?这样就可以了。

    因为这样能训练自己像这本书的作者一样,从该领域较高的专业角度出发了解事物,之后还可以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呢?像这样一步步锻炼自己逼近事物本质的能力。

    6.要能让人变得积极

    消极的提问将产生消极的情绪,会让人将焦点聚在错误的事情上。所以我们强调,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积极的。

    不是追问“到底哪里错了”,而是要问“怎么做才能让事态变得更好”。

    7.好的提问的四个方向

    无论在形式上做得多么像一个好的提问,如果提问的方向出了问题,也无法让我们获得一个好的答案。好的提问大致应满足以下四个方向:

    1.询问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

    例如:到底……?

    2.面向未来的问题→寻找到“原本应有的姿态”

    例如:为了这个目标,眼下应该怎么做呢?

    3.跳脱条条框框的束缚→拓宽可能性

    例如:真正想去完成的大事是什么呢?

    4.引导对方说出真实想法→激发对方

    例如:对你来说,什么才是真正……?

    为了让大家更方便操作,这里推荐以Where(哪里有问题)、Why(原因)、How(对策)的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比方说,新制定的业务改革方案无法在公司内部顺利推进。这时,我们就可以用Where、Why、How提出相应的问题。

    Where——哪里出了问题呢

    有的职员觉得沿用以往的工作方式也没问题

    各个部门推行新方案的进度不同步

    新的工作方式产生了问题

    Why——为什么会这样呢

    缺少监督机制

    出现问题时缺少跟进机制

    How——该怎么做才好呢

    在公司内部宣传新工作方式带来业绩的案例

    使各部门间推广新方案的进度可视化

    制定简单易执行的问题应对预案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只想着就“How”方面进行提问。比较常见的一种问法是:业务改革方案无法顺利推进,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这就是典型的一上来就直奔“How”的提问,这最终只会引出“让各部门汇报改进方案推进的进度,对于那些拖后腿的部门要给予惩罚”的行为。

    也许这么做,多多少少能给事态带来一些改善,但是,如果真正的问题是“引入新方案后产生的问题很棘手”,那么像这样的做法,就有可能招致部门和职员的不满了。

    “Where”换句话说,就是要去探寻“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大部分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将思考的重点放在“Why”或“How”方面,可是,如果原本定义问题的“Where”(根本性的问题出在哪儿?)被弄错了,无论你怎么在“Why”或“How”方面做文章,也不可能真正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对“Where”“Why”“How”这几方面分别进行提问。

    能把对方的视线从过去引向未来,使其摆脱固有的束缚,从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使其受到鼓舞,这就是好的提问。

    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培养这样的意识,即在向对方提问时,知道该针对①表面呈现出的部分、②信念体系、③内心情结这三个部分中的哪个进行发问。

    8.看似是一个问题,实则非也

    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个问题吗?

    很多麦肯锡的顾问都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就是想要确定所提出的问题,到底算不算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要知道,问题之中也包括了所谓的假问题。

    假问题就是指那些即使没有答案也没关系的问题,或者是那种原本就不需要回答的问题。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怎么思考也是无济于事的。

    例如:“到底是选A,还是选B?”就是一个假问题。再如:“我想报名参加英语会话辅导班,是选择A课程,还是选B课程?”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你真的是为对方着想,应该如何回答呢?虽然都是英语会话辅导班,但是面向的对象包括商务人士、打算去海外旅游的游客等各种各样的群体。所以,首先应该了解对方报名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推荐相应的课程。

    也就是说,在提出“是选择A课程,还是选择B课程”的问题之前,应该先弄清楚以下这些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想掌握英语会话?

    目前自己的英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这样一来,真正的问题也许是:真的有必要学习英语会话吗?

    如果所提的问题不正确,自然无法获得期望的结果。所以,请多多思考,这样的提问真的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吗?

    9.将问题记笔记

    之前已经说过,要想让自己掌握提问的能力,需要进行大量的提问练习,然而,有时也要学会活用我们的大脑和笔记。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进行学习和记忆的过程,可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被称为“陈述式记忆”,即用大脑死记硬背的方式;而另一种被称为“手续式记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身体去记忆的方式。

    因此,练习提问不能只靠嘴巴来说,还要将其记下来。

    记笔记的行为,不仅会用到我们的大脑,还会用到包括手在内的一部分身体。也就是说,与仅用大脑死记硬背的方式相比,用笔在笔记本上记录可以在运动手部的同时,激活大脑的前额叶部位,能更好地梳理我们的思路,让更多的灵感涌现出来,而且,这些记忆也会非常容易被大脑固化下来。

    所以,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立刻将其记录下来,甚至包括之后想到的答案,也要记下来,这样一来,我们从问题中获得的点子和想法,才更容易被记住。

    我一直认为“笔记=脑洞”。我们记下来的内容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也就是能打开头脑中的“大门”。

    下面给出了一个“提问笔记”,供大家参考。

    10.“项目列表式”的提问笔记

    项目列表,就是将自己脑中的想法结构化,然后一条一条地写下来。在每一条的前面都加上英文符号“•”的标记,所以被称为项目列表式。

    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整体情况,也更容易整理搜集到的信息。

    “项目列表式”的提问笔记

    ▲ When(业绩从什么时候开始下滑的)• 从今年2月份开始一点点地呈现下滑态势

    ▲ Where(从哪里开始下滑的)• 位于市中心的A店问题最为显著

    ▲ Who(谁)• 特别是20岁左右的女性客户群开始减少

    ▲ What(什么)• 与西装有关的销售业绩开始下降

    ▲ Why(为什么)• 是否因为旁边标价更便宜的商店吸引了大量的客源?

    ▲ Next Step(接下来该怎么做)• 是否要尝试让利幅度更大的促销活动呢?

    11.“叫份外卖”

    要想做到好的提问,关键是要让自己单纯地去思考,而且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此,首先要努力让我们的“五感”(3)变得敏锐。同时,要让我们的大脑得到休息,让我们自己也得到充分的休息。

    让大脑处于一个中立且积极的状态,才能更单纯地感知到违和感和可疑之处。

    这乍一听让人感觉很无厘头的主意,结果却催生出了令人吃惊的新想法。

    第三章 通过提问解决工作上的烦恼

    1.所有的工作都从提问开始

    世界知名的成功学导师安东尼·罗宾曾说过:“高质量的提问,决定了高质量的人生。”而在我看来,说“好的提问将会决定一切”也毫不为过。

    通过提问可以让我们弄清:

    ·自己头脑中的想法

    ·工作的本质

    ·对方的前提

    由此一来,可以更加快速地推进工作,获得更高层次的成果。我们所做的工作将会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工作本身也将变成一件很有魅力的事情。

    下面就来介绍在工作中运用提问的方法。

    2.“提问三部曲”让你的工作不再返工

    在工作中运用提问时,请大家按以下三步进行(实际上,前两个有时也可以同时进行):

    1 准确了解情况=通过提问抓住事物的本质

    假如对方提出“我需要一份资料”的要求,那么,我们要知道不同资料本身的内容是有差别的,有的只是拿来供参考,有的则是要用来辅助做出某种判断决策的。

    所以,我们可以灵活运用“5W1H”的提问方法,准确抓住对方所提要求的背景,即工作的本质是什么。

    提问示例:

    这份资料是要在哪里用到的呢?(Where)

    这份资料是用来做什么的呢?(Why)

    2 以提问的形式给出假设

    就提供给顾客的资料内容方面,即使我们向对方提问:必须有哪些内容呢?得到的回答可能只是“你看着办吧”。如果我们不能弄清具体的情况或目的,就不知道到底什么内容才是这份资料里的重点。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给出一个假设,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弄清楚对方所提要求的背景及其本质。

    例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对方需要的这份资料,是要用作公司内部会议讨论的吗?要是那样,在资料中加入对比的图表或数据,是不是更容易在会议上获得通过呢?

    3 验证这一假设

    基于上述的假设,我们就可以问对方:“是不是要加入与其他公司比较的数据呢?”如果碰巧我们说到点子上,就会从对方那里获得这样的回答:“如果没有客观数据,是很难在会上被通过的,所以,只要你在做资料时别有所遗漏,就是帮了我的大忙了。”

    像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去验证我们的假设,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工作中返工的概率了。

    3.提问能让大脑进行最佳的运转

    工作,实际上就是在思考。我们需要思考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怎样将工作向前推进。思考是在“发散”和“集中”这两种状态中反复切换的。

    发散,就是指从各种不同的论点或意见出发,想出点子、扩大讨论范围的一种状态。反之,将焦点集中到某一个论点或意见上,进行深度发掘的状态,就叫作集中。

    另一方面,当我们要集中思维时,可以一边使用5W1H,一边提出我们的假设。而假设的内容,必须是一句非常具体的话。

    例如,启动一项关于40岁群体的保健服务项目怎么样?像这样的假设,无法让人弄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所以属于非常模糊的表述。

    我们应当这样来说:

    “面向那些想要通过运动来管理自己身体健康,但是又实在没时间做到这一点的40岁商务人群(Who),开发一种可供其在自己家中(Where)任何时间(When)都能进行锻炼(What)的手机APP软件(How),怎么样呢?”

    像这样的表述,就能让我们具体地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

    运用“框架思维”进行提问

    当我们进行思考时,可以按照框架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

    如制定经营战略时常用的“3C”框架,就是由“客户是谁?竞争对手是谁?自己的公司是什么状况?”这三个问题构成的;还有在市场调研方面常用的“4P”框架,即“产品方面?定价方面?渠道方面?广告方面?”这四个问题。

    “框架思维”的好处,就在于所谓的“MECE(避免重复和遗漏)”,而且,能够让我们更有效率地提问。

    所以,结合我们的目的,运用框架思维进行提问,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质疑数据的偏差

    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一说起上网搜索的具体内容,估计大家都只是用搜索引擎查询一下排名信息而已吧。那么,像“从互联网上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个很流行”的表述有其客观依据吗?

    这真的属于可供参考的数据吗?其实,参与调查问卷的受访者,他们的回答可能是失之偏颇的,所以这样的数据也是会有偏差的。

    希望大家对于眼前的信息或者数据,都务必在心里问一问:真的是这样的吗?

    即使是政府部门或者智囊团发布的白皮书,如果我们不清楚其原始信息的处理过程或者术语的定义,也同样不能确定其是否真的与我们调研的目的相吻合。

    在麦肯锡公司内部,我们将这种信息称为“二手信息”,虽然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是不能以此来制定经营战略。我们必须亲自搜集到一手信息,或者直接去拜访信息的发布者,明确该信息由来的依据及统计的意图。

    <为了解决问题而提问>用“问题”消灭问题的两段式提问

    我们在工作中总是伴随着各种“问题”状况。

    但是,我们的工作是否真的抓住“问题”的本质了呢?原本我们感觉是一个“问题”的状况,实际上可能算不上什么问题。

    我们之所以会在工作中感觉“遇到了问题”,可能是源自对该事物的一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迷茫与不安情绪。当我们无法找到合理的解决思路时,人们往往就会倾向于认为“遇到问题了”。

    如果是这样,只要我们能够通过提问找出合理的解决思路,那么所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要实现这一点也很简单,大家可以尝试像下面这样,分两个阶段来进行提问。

    提问1:到底什么才是问题

    自己所在的团队业绩不佳,那么,首先应该问一问:“到底什么才是问题?”千万不要将焦点关注在“业绩没有提升”“所以,要去寻找可以立刻提升业绩的方法”这些方面。

    首先,让我们通过“提问三部曲”来进行思考。

    ①准确了解情况=抓住事物的本质

    ·以“5W1H”的形式来进行思考

    When——业绩是从何时开始下滑的呢?

    →之前曾一度达到销售额的顶峰,但从那之后就开始下滑了。

    Who——哪类顾客的增长率减少了呢?

    →新客户在减少。

    Where——哪里的顾客在减少呢?

    →新开辟的业务领域。

    How——目前的营业状况是什么样呢?

    →太过重视以往的老客户,没能及时去拜访新客户。

    Why——为什么业绩会变差呢?

    →与其说是业绩变差,倒不如说是客户增长率降低了。

    ②以提问的形式给出假设

    基于①中的答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因为开发新客户的进展不顺利呢?”

    为了进一步深度挖掘,还可以用“So What”与“Why So”式的提问。

    ·So What? →缺少对新客户的说明以及后续跟进工作。

    ·Why So? →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对老客户了。

    至此,我们就可以给出假设:“是不是因为将时间都拿来应对老客户,从而无暇顾及新客户呢?”

    一旦问题和现象都确定好了之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的提问了。

    提问2:我们的初心是什么

    我们要问一问自己,原本所坚持的目标和信念是什么,以此来明确真正的目标。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目标与信念,那就是我们要特别重视维护与老客户的关系,希望能通过我们提出的方案帮助老客户提升其商业业绩。

    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通过开发新客户而获得的利润,远没有向老客户提供新的方案所获得的利润高。这么来看的话,我们与其一味埋头开发新客户,不如将时间和成本都用在维持老客户的关系上,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

    当我们注意到上述内容时,最初所定义的“问题”状况,即“是不是因为开发新客户的进展不顺利呢”,其实就算不上一个问题了。

    遗憾的是,很多公司并不是这么做的。

    即使一开始设定的宗旨是“成为顾客最得力的助手”,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变成了“每月完成多少件任务”的模式,不知不觉就遗忘了自己的初心。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就是像这样让自身的视野变窄而造成的。

    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问一问“我们的初心是什么”,以便让自己重新回到正轨上。

    那件事真的很重要吗

    我们认为是“问题”的大部分状况,都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表面化的问题。“开发新客户的工作进展不顺利”“销售额开始下滑”等这些问题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变成这样的呢”“那件事真的很重要吗”这样的提问来挖掘出事物的根本性问题,那么,相同的问题还会一直发生。

    在顾问的圈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能变成打鼹鼠的游戏。”“原本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要借助这样的提问来明确事态,这样才能实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根本性的问题置之不理,转而去解决一个一个的表面问题,这样肯定是于事无补的。

    用“问题”解决问题的两段式提问

    1.到底什么才是问题

    ①首先准确了解情况=抓住事物的本质

    ·以5W1H的形式来进行思考

    When——业绩是从何时开始下滑的呢?→之前曾一度达到销售额的顶峰,但从那之后就开始下滑了。

    Who——哪类顾客的增长率减少了呢?→新客户在减少。

    ·进一步挖掘

    So What(哪项工作不顺利呢?)→缺少对新客户的说明以及后续跟进工作。

    Why So(为什么会不顺利呢?)→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应对老客户了。

    ②以提问的形式给出假设,总结出“为什么?”

    ·以5W1H的形式来给出假设

    “是不是因为将时间都拿来应对老客户(Who),从而无暇顾及(What)新客户呢?”

    2.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明确真正的目标(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状态)

    原本我们所坚持的目标和信念是什么呢?

    【结论】与其一味埋头开发新客户,不如将时间和成本都用在维持和老客户的关系上,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

    4.迅速提出问题并加以验证

    成功的人并非立刻行动,而是立刻提问

    有一种处理工作的方法叫作“PDCA循环”。

    PDCA就是指“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验证)→Action(调整)”这样的一种循环模式,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将能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其与提问的形式结合起来。

    ·思考问题点Plan(计划)

    ·提出假设性的问题Do(执行)

    ·加以验证Check(检查,验证)

    ·调整之前的假设,然后实施Action(调整)

    这真的很重要吗?大家都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反复提出追问事物本质的问题,可以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新的发现,从而攻破阻碍在面前的壁垒。

    5.越早提问就有越多可能性

    一切都是从提问开始的,因为提问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正因为是提问,所以内容上不应当是特别肯定的表述,至少要带有一定的可能性,要以“是应该……吗?”“能否……? ”这样的形式提出问题。只有那种并非特别肯定的表述,才能为其他的可能性留出一定的余地。因此,假如我们根据问题所提出的假设有误,可以马上重新探讨其他的可能性,并尽快找出答案。

    因此,在早期阶段就进行提问的人,才能更早地发现当时情况下的各种可能性,并且能依照“最优解”马上付诸行动。

    比起那些从不提问,只愿意依照所谓的“绝对正确的答案”来行事的人,这样做的风险更低,也更容易取得成果。

    第4章 通过提问来打动自己和他人

    1.用提问来解决人际关系上的烦恼——用“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来打动他人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曾说过:“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毫无例外都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

    如上司下达了无理的指示,部下的工作没有按我们所想的去执行,周遭的人无法理解我们的想法,与客户的沟通不畅,客户或用户的要求没能得到满足……

    工作上的烦恼,换句话说也就是人际关系上的烦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将这种工作上的烦恼转化为可控的因素。

    哪怕是面对非常复杂的工作,只要我们能追根溯源找出其本质上的“价值所在”,就能轻松应对。不过,这里所说的“价值”,并非只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内容,同样必须是对方的价值观也认同的内容才行。

    因此,即使我们单方面地将“我做了这些工作”“我希望能这样做”等内容传达给了对方,但是只要对方不认同其必要性和价值,也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消除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

    为了消除给工作带来烦恼的“价值观差异”,我们需要向对方提出“有爱的提问”。原因就在于,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与人的情绪有关的问题。无论我们的工作已经变得多么程式化、自动化,但最终接手的仍然是有感情的人类。

    人是一种特别希望能得到他人理解的生物。因此,如果这样的心情被忽视,无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都不能让对方从感情上接受我们。而且,这也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

    要想避免这样的事态,双方就必须互相“认同”对方的想法。可是,尽管我们在心中很想认同对方,但就是无法让对方知晓这一点。

    所以,有必要通过“有爱的提问”,来让对方知晓我们是认同对方的存在的。

    不要带有主观判断

    例如,当对方没有认真完成我们所拜托的事情时,如果我们说“为什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表述中,加入了“你所做的非常糟糕”这样对对方的主观判断。

    之所以我们拜托给对方的事情没有做好,有很大一种可能性,是我们没有将这件事的“价值”准确地传达给对方。一味地去指责对方,则无益于消除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

    我们必须做的,是通过提问来了解对方的价值观。

    “你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什么呢?”像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包含否定对方的主观判断。

    对方为什么会那样做呢?对方是怎么想的呢?只有通过“有爱的提问”,才能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些内容。不要用盘问的语气,而是以“为什么会选择那样做呢”这样的提问,来了解对方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想法和情绪,当对方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时候,才会比较愿意与我们坦诚相对。

    当然,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并不是能让人感觉愉快的事情。

    但是,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是什么样的原因,才导致那种情况的出现。然后,再以“该怎样做才能消除价值观上的差异”为目的,去和对方一起交流,这样双方将能更好地交换意见。

    一般来说,“爱”的反义词是“恨”,而我认为其真正的反义词,应该是“冷漠”。

    “憎恨”和“不满”这样的情绪,很可能因为某件事情而发生转变从而被消除,而“冷漠”是指那种原本就不愿意关注对方的一种心态,因此,想要找到改善彼此关系的机会,则显得不太可能。

    在工作中对对方很冷漠,“只是交给你一件任务去做”,而对方也只是将其当作“一件差事”而已。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提出“有爱的提问”,例如“如果让你来做,你会选择哪种方式呢?”将能够让对方有一种自己受到重视的感觉。这样的话,即使交代的是同一件事情,对方也会以更大的积极性去完成这项工作,而不是仅仅将其当作“一件差事”。

    当人们无法得到来自对方的信赖时,将会产生不安和愤怒的感觉,这种状态下是不可能想出好点子的。

    反之,如果感到对方是关注自己的,对方是认同自己的存在和可能性的,这种状态将能使其更加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时常对对方保持中立的态度。“想成为擅于提问的人,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实际上,既不是所谓提出有效问题的技巧,也不是精通与所提问领域有关的知识,而是“要对人抱有爱”。总之,所谓的“爱”就是尊重、关注和理解对方的价值观。

    无论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人,都会相信对方身上的可能性和未来的发展,因此他们才能够运用“从零开始的思维”,单纯地去思考“这真的是很重要的吗”这样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和客户还是同事,在推进我们的工作时,都要能互相接纳对方的性格和差异性,这样才能达成共同的目标。

    2.谷歌所重视的尊重、共鸣、宽容的力量

    提问具有触碰到人内心细腻部分的能力。对方被提问的内容所触动,从而会开始愿意思考“是这样的吗”。让人思考“有其他可能性的余地”,从而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真的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重要的是要让对方能够接纳我们的提问。

    我们之所以提问,并不是为了命令对方或者打败对方。

    提问这样的行为,归根结底要基于对对方的尊重、共鸣、宽容。

    当那些“能对他人抱以尊重、共鸣、宽容”的高心理素质的人集中在一起组成团队时,其工作效率会很高,整个团队的业绩也会变得很好。

    团队内部成员之间,不是总想着“那家伙是这样的人”,而是去尊重每一个成员的个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和问题。这样才能让人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感觉被他人所接纳的信赖感”,这样一来,每个人的能动性就都被调动起来了。

    假如,大家感觉自己所在的团队内部彼此间关系都很生硬,可能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多运用能构建起“尊重、共鸣、宽容”的提问,例如:你对现状是怎么想的呢?以此来让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

    3.打动对方的提问原则——“为什么不愿意做呢?”(×)——“之所以不愿意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操作方法。

    正如先前所说的那样,能够打动自己和他人的提问,一定不能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诱导性的内容,这是一个大的原则。

    当我们想要在对方那里确认某件事时,“难道不是……吗?”这样的提问,就明显是含有主观判断和诱导性的内容了。“……可以吗?”“为什么会是……呢?”应该像这样,从中立的视角来进行提问。所谓“中立的视角”,就是指将自己的判断和意见放到一边,单纯地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也就是一种“去学习”的视角。换言之,即从发生的情况中“能学到什么”的视角。

    比如说,对方并未按我们所预想的行事,这时,如果我们只关注对方的行为,可能就会这样提问:“为什么不愿意做呢?”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就对方内心的想法进行自问自答式的提问,如“之所以不愿意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就等于让自己观察事物的视线与对方保持一致,然后从其中找出可以学习或关注的内容。

    面对感叹工作不顺的部下,我们常常会问:“有没有采取最正确的方法呢?”这样的问题其实就带有一种肯定的意味,好像对方已经采用了最正确的方法,可结果仍然不顺利。

    如果我们换个问法——到底是什么在妨碍最终获得的结果呢?这样就更容易让对方下意识地去思考,自己在工作中做过的和有意回避的事情了。

    当我们想打动对方、劝说对方时,关键是要从中立的视角出发,拓宽相互间理解的范围,构建一个平等的关系。为此,我们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不能提前给对方下定论,而是要多提能拓宽更多可能性、能接近对方内心的“问题”。

    只有以平等的视角提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双方营造出坦诚相对的氛围。

    假如为了让对方接受我们提出的“苛刻”条件,我们要在一开始就弄清楚什么事情能成为“激励”对方的要素。

    很少有人可以明确地说出什么是能够激励自己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一边观察对方的反应一边进行提问,从而得到更加具体的回答。

    4.被否定时,通过提问改变现状——这件事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机遇?

    某些项目有很多人参与时,我们有可能会遇到被他人否定的负面状况。

    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会将其视作“自己被否定了”“自己被攻击了”,但是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可能也会变成进攻模式,从而同样想要去否定对方:“不,难道你们不才是真正错误的吗?”

    这样的状况会让周围的旁观者很困惑,说不定也会被牵扯进来。

    双方互相攻击,只能带来负面的情绪。最后就演变成了对对方的全盘否定。这样也根本谈不上能有什么工作效率。

    其实,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提问,来化解这一问题。

    这件事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机遇呢

    用四个问题改变团队成员的想法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个人生活中,一个人的力量总是会有极限的。要想取得重大的成果,离不开周围人的共同努力。但是,如果只有我们自己很有干劲,而其他人却没有斗志,到头来只能是瞎忙。

    不仅工作上的团队协作是这样,和家人、恋人或者朋友一起做事时也是一样,能否让他人都能变得和我们一样努力,将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要让周围的人都能燃起相同的斗志谈何容易呢。

    提问的方式将能够大大地帮助我们调动起他人的工作积极性。

    例如,我们希望团队的成员都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可大家却都好像各有所思,这会让工作无法顺利推进下去。

    即使我们追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好好工作呢?”也可能招致反驳:“我可是一直在干活啊”“还要忙其他各种事情”……此时,我们需要的是能让团队重新凝聚在一起的提问。

    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像玩“抓犯人”的游戏一样,想要找出到底是谁不好好工作,但是请大家抑制这种冲动,先提出一个让大家回归原点的问题——大家都好好想一想,我们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呢?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像下面这样的流程,来对团队成员进行提问。

    ①让大家发发牢骚——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呢

    当团队成员的心都不在一块儿时,对于项目的向心力也会变弱,这时我们就需要花一点点时间来让团队“重新启动”。

    首先,要让大家发泄出心中的牢骚。所以我们可以这样问: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呢?到底什么让你感到厌烦?特别介意什么?……

    一般来说,牢骚往往都是一些负面的内容,但是,当我们已经陷入消极的状态之中时,也必须排除一些“毒素”才行。所以,像这样能够让大家发发牢骚的提问,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②询问大家的目标——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呢

    当人们将心中的牢骚都一吐为快后,不知不觉间,不满的态度也会随之消失。因为,大部分人还是更愿意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的。

    因此,当心情变轻松以后,我们可以接着提问:大家的初心是什么呢?我们是为了什么而努力工作的呢?

    这样一来,大家才会很自然地说出当初的目标:“其实,本来真的是想……”接着,我们就可以顺势追问:“那么,为了这个目标我们该怎么做呢?”

    ③询问大家的强项——我们团队的强项在哪里呢

    遗憾的是,当团队濒临分裂的危机时,大部分领导者只会从侧面来观察成员们表面上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

    为了不让项目的进度受挫,总是会想去弄清楚谁在唱反调,谁在认真工作等,以图依靠那些没有问题的成员来渡过难关。但是如此一来,将无法发挥出团队真正的实力。

    重要的是不能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在项目的内容上,而是应关注“团队中的个人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团队成员各自的长处是什么呢?”“团队的实力以及应被重视的事情是什么呢?”“团队中发生了什么?”“怎样才能恢复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这样的价值观,才能让人际关系重回正轨。

    ④询问该如何发挥大家的强项

    我们已经重新确认好了团队工作的目标,也重新认识到了各自的强项,接下来就要向成员们抛出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发挥好大家的强项呢?”以此来重新激活整个团队。

    在团队成员的心都已向往一处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一次不是靠我个人的力量,而是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合力才能使工作打开新的局面。这样一来,整个团队才会变得更团结。

    让团队成员更团结的提问

    ①让大家发发牢骚

    ②询问大家的目标

    ③询问大家的强项

    ④询问该如何发挥大家的强项

    5.用提问中获得的启示,激励自己

    有了好的提问的经验之后,就会发现以前会当作问题的状况,其实并不算问题,反而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更为重要的事情上。

    例如,“虽然有想去做的事情,但是不得不去完成的工作太多,导致时间不够用”,有的人就会将问题的重点放在“时间”上;但是如果换个维度来思考,就会认为“如果将重点放在‘真正想去做的事情’上,那些‘不得不去完成的工作’也就属于不必要的事情了”。

    提问就是有这样了不起的作用,能让我们注意到此前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内容。

    假如从一开始就有人不容分说地指责道:“这难道不是你的问题吗?”我们也不大可能说“你说得对”来表示认同吧。即使会在心中想着“也许是这样的吧”,但也很难会将其变成具体的行动。

    我们一个人很难弄明白,什么对自己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留意到,自己是被各种各样的“前提”所束缚着的,因此,想跳脱出这些束缚并发现新的可能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身处团队中的成员则可以利用互相提问的方式,从大家的提问中发现自己未曾思考过的内容,从而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提问的人也可以和被提问者一起探寻,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来进行思考。

    将他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来进行思考,从而催生尊重、共鸣、宽容的氛围,让整个团队更加团结。

    第5章 通过提问提高人生的质量

    1.提问带来新的思考

    我发现那些成功地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好的人都有共通之处,即从不在当前状态的延长线上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他们能以“面向未来”的角度提出问题。

    “因为当前是这样的状态,所以将来也是”“因为自己从事的是这个行业,所以只能做这个了”,就像这样,我们往往倾向于站在“当前或者过去的延长线”上思考将来的事情,总是将“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当作决定“未来的自己”的前提条件。这样一来,当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时,内心那种“自己肯定做不到”的负面想法就会冒头了。

    不安或消极的情绪,会成为推进工作时的阻力。阻力越强,工作推进时就越痛苦,最终就会想着“干脆放弃算了”。

    我们要通过提问脱离“当前的自己”的状态。

    发现“思维的习惯”

    要想让自己产生新的想法,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思维习惯”。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真的是这样的吗”来了解束缚自己的思维习惯。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间,被自己的思维习惯束缚着看待所有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能重新审视自己,就会一直在这种状态的延长线上生存。这也成了一个无法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好的障碍。

    在工作上也是同样如此。“因为自己从事的是这个行业,所以只能做这个了”,首先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在过去和今天状态的延长线上思考”的方式。

    而且,有人会去挑战与自己的行业完全无关的其他领域吗?我们要带着这样的问题,尝试从互联网、书店、亲朋好友那里获得信息,这样你会很意外地发现,原来有许多人都在从事着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工作或挑战。

    2.注意“五感”的违和感

    当我们问“这是真的吗”“这真的很重要吗”时,不仅我们的大脑会思考,身体的五感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

    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五感中,出现了某种违和感时,我们可以试着问自己:这是什么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这是感觉器官感知到的问题,所以并非毫无根据。在大脑开始思考之前,也不能忽视了五感的违和感。

    本来,当自己感到疲劳时,就应当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这等于是用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成果。

    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休息的重要性。无论多么繁忙,都会确保自己有足够的休息和调整状态的时间。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并不会选择这么做。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也是一样的。我们通过社交媒体或面对面的交流与他人产生联系,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状况,如果对方连一句“好的”都没有反馈,就会让人感觉被冷落。大家想想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要找到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只和重要的人建立起深厚的联系,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五感处于良好的状态。越是注重五感的人,越是能获得周围人的信赖和好感。

    3.从“必须……”中跳脱出来

    经常自问: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有时我们在心里认为“这样做难道不是错的吗”,可是放眼望去,周围的人却好像仍在那样做。于是,为了不让自己显得特立独行,只好变得和大家一样,最终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内心的疑问。

    我们常常被身边“必须这样做”“必须沿用以往的方法”“必须……”等观点所包围。想要脱离出来,看似简单,实际却很困难。

    我把这个过程称作“脱离乌有岛”。除非当事人真的认为,保持和周围人同步的生活方式,能够让自己感觉到幸福;否则,明明自己内心是不快乐的,仍要逼迫自己变得和周围人一样,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重要的是,我们应时常自问: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样才能避免为了迎合他人而使自己变得不幸。

    只有我们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在面对“必须变得与周围人一样”的问题时,才能勇往直前地坚持自我。

    但是,有的人仍会觉得坚持自我是很难的一件事吧。特别是周围没有可供自己参照的范本时,这种感觉也许会更加强烈。

    之所以觉得坚持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可能源自曾经的失败所带来的恐惧心理。因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以“成功是好事,失败是坏事”“失败是很可耻的”为大前提的。

    而我要强调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失败。

    如果我们将提问视作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当工作遇到不顺时,也只是偶尔的选择失误而已。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是否还有别的可能性,然后重新挑战就好了。

    原本这个世界上所存在的前提条件,也都不是绝对正确的。只是对于当时能够适应这一系统的人来说是正确的,可当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时,就未必仍然正确了。

    因此,我们可以创立属于自己的前提条件。

    当然,要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基本原则上,自由地问: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情?

    提问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往好的方向发展,也能让我们坚持自我。

    当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和想法都有了自信以后,那些无意义的焦虑就会减少。再加上良好的五感可以让我们用清晰的思路来提问,从而实现用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成果。有些人,甚至会从此不再有忙碌的感觉。虽然实际上还是十分繁忙的状态,但是所有的工作都很顺利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一点时间上的浪费。因此,当事人感觉不到忙碌,也就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了。

    能够把工作顺利推进的人,还会更容易找到各个领域的协助者。这样一来,就能完成原先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所无法做到的事情,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棒。

    为了提高提问的素质,我们务必要调整好自己五感的状态,同时也别忘了锻炼身体哟!

    4.越是重大的问题,越要让自己暂时放空

    我们都想早一秒钟解决问题。但遇到复杂情况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们的人生中,也难免会遇到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这种时候,无论我们如何焦虑地问“这个问题该如何应对呢”,都无济于事,仍然找不到类似“这一点很重要”“应该这么做”这样的解决之策。

    换作是我的话,越是面对重大的问题,越要让自己暂时离开这种状态。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真的从物理意义上远离这个问题。

    花一整天的时间,到安静的神社或者大自然中走一走,让自己的头脑放空。这就像是思想上的“排毒疗法”。当然,这种时候最好提前将智能手机关闭,或者调成勿扰模式。

    如果觉得拿出一整天的时间有些困难,那就几个小时也没问题。总之,要让自己能远离问题,安静地度过一段时间。可以在安静的公园里,一边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一边在步道上漫步。

    像这样花一点点时间让自己重新调整状态,等我们再回过头处理问题时,会发现之前已走进死胡同的思路也变得清晰了。“如果这样做,不是很好吗?”我们会冒出类似这样的想法,或者思维发生转变,“原本不需要太在意这一点,应该思考接下来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提出了问题但是思考仍无起色时,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大胆地将视线从问题上移开,给自己留出一段时间,什么也不想。这之后我们才能以更加清晰的思路面对问题,从而最终找出满意的答案。

    5.提出“回顾性”的问题

    当我们定好了目标,并且也已经着手去做时,不要忘了中途拿出一点时间进行回顾。回顾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内容,从而更快速更有效地推进工作。此外,我们在中途回顾时,也要明确已经达成了什么样的状态、学到了哪些东西等,这能让自己有一种收获成长的成就感,并能将其转化为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

    最好每个月都能关注一下自身的变化。当然,如果是很宏大的目标,可以以一年为一个周期,通过提问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离该目标有多远的距离。

    回顾清单

    目标:(在此处写下自己的目标)

    ·到何时为止达到目标?

    ·希望实现什么样的状态?(对目标的印象)

    每个月提问

    ·月初:一个月后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月末:最初的目标实现了吗?

    与上个月相比有何不同?

    ·无法实现的情况下:

    为什么进展不顺利呢?

    ·实现的情况下:

    为什么能够完成?

    有什么优势?

    怎样做才能更有效果?

    我们可以在没有任何人干扰的环境中,一边看着日历,一边对照着自己的目标,思考我们已经用了多长的时间,完成了哪些,又有哪些还没有完成的。这样一来,关于这一周我们应该怎么做,大脑里就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了。

    把这种提问的行为化作日常的生活习惯,能够强化我们的提问素质。一直坚持这么做的人与从不这样做的人,在一年以后各自成长的差距将会很大。

    6.通过提问重新找回满心期待的自己——对自己来说,给多少钱也不愿意去改变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未来,很多人都感到很迷茫和不安吧。包括自己的将来,以及今后的时代会变成什么样子等。或者,因为对状况的不确定,所以被迫去尝试新鲜事物。

    因为找不到“正确答案”,所以即使每日拼命工作,仍无法消除心中的不安感。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通过提问打开未来的局面之前,我们可以先试着对眼前的事情进行提问。

    要重视简单的回答

    面对提问,应尽可能地给出简单的回答。

    尽可能简短地回答“什么才是让自己快乐生活下去的东西”,这能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好。

    7.我的世界被问题打开的瞬间

    为了不让自己迷失,无论每天多么忙碌,也要留出时间进行冥想。现在,以谷歌公司为首的很多企业,都在公司内部推行“正念疗法”,即通过冥想缓解员工的压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我最早接触冥想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么热门,我抱着反正对自己有好处的积极想法开始学习冥想。

    那时,我有机会跟随冥想的老师接受训练。因为是第一次,所以表现得有些紧张,担心做不好,然后我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但是,教我冥想的老师看到我这个样子后,问了这样的问题:

    “你是以什么样的想法做事的呢?”

    这个问题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接着,他又很温柔地说:

    “不要以不安的情绪来做事。即便是好事,也会因为不安和担心或一着急而变得不顺利。”

    我觉得确实如其所言。这让我意识到了“原本是以什么为动机做事的呢”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如果是以不安或焦虑为动机,事情肯定做不好,甚至还很容易出问题。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是带着兴奋期待的动机,就能让工作顺利推进,而且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很享受。我做顾问和辅导的经历,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动机对事情结果带来的影响。总之,如果一开始的动机就有问题,无论你怎么努力,最终也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

    不管是冥想还是其他事情,我们都应该单纯地想一想“这应该是好事吧”。

    反之,以“不得不去做”“被人逼迫着去做”的情绪开始的工作,当中途遇到问题时,就会丧失坚持下去的力量。

    因此,当我们“想去做”的时候,重要的是要问清楚其背后的原因。

    多亏了教我冥想的老师,他在一开始就问我:“你是以什么样的想法做事的呢?”这样一个对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的提问,让我开始注意到其重要性,也为我今后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正面影响。

    世间一切皆由“提问”而起

    现今,我们的生活之所以幸福,都得益于前人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提问。

    这些为我们开辟出一个未来的提问,都有哪些共通之处呢?

    那就是这些问题都能够逼近事物的本质。

    也许,现在我们正处在“提问的大变革时期”——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也就是说,“提问”正朝着更加接近本质的问题而改变。

    迄今为止,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行业、职业、工作,说不定都将消亡,各种各样的“围墙”也将倒下,整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扁平化。谁都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公开渠道搜集到信息,所有人都将共享同一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开放的、关乎事物本质的提问,才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来看,“生活在旧体系中的人”与“靠自我提问而生存的人”之间,还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但是今后,人们将不再为了生存而被迫去随大流,人们只需自问“对自己来说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与无法做到的人之间,其在今后的10年、20年里将会产生相当大的差别。

    你想要选择的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为此你又想做些什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3《学会提问:麦肯锡工作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ou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