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过一本杂志,印象最深的是扉页刊登了一篇关于城市报刊亭与文化地标建设的文章,是白岩松作为人大常委委员所写的一封建议书。而一年前,在我的城市,那个卖点卡、漫画、杂志和报纸的小小窗口,摇身一变,成了不知所谓的“学习屋”。
今天去了曲江书城看书。高中一直向往南京那个地下车库里摆着一副大大十字架的先锋书店,使我如此有兴趣的另一点,是它有每个作者的专栏书架,我想知道看完了一个作者的多少书,更想知道有多少没看过。曲江书城二楼也是如此陈列着林清玄、沈从文、梁实秋、萧红与鲁迅。但令我几欲奔逃的是,严歌苓跟白落梅共用一个专架,冯唐的书竟也在出售。
我的错误在于,将对图书馆的期望妄加于书城。廉价的纸仿大理石壁纸、满一楼的商业消费区还有白落梅和冯唐使我清醒了一点。但同时这不得不使我思考文明为何物。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觉得不看那些一言难尽的畅销书给我带来什么优越感,我只是无法理解那些消费文化而成的书被欣赏的价值在哪,除了其中提到的原作,它们——不知所云地拼凑字句的评论与联想真的还有价值可言吗?判定一本书价值的方法,比如是不是留下一两个词或者意像,让你使用或看见的时候就能联想到那本书的原貌,乃至或幸福地笑出声、痛苦地落下泪来,那些书里有这种词语或意像,使得它们在被阅读过后,还能成就一根时不时主宰我们片刻的神经吗?我不知道。我的尝试在第一页就因为阅读作者过分浅薄的解读浪费时间停止了。
回到正题,文明为何物?一个占地多少多少亩,其中一大半为娱乐区的书城,大厅全是坐着复习的学生,只能在书架与书架的间隔之间看书的图书馆,真的能证明文明吗?很多人说:知足、好时代、浪费是必然趋势是文明的象征。果真如此吗?文明是否有另一个更文明进程,只是我们选择了拜服在纸迷金醉的安逸生活中,不去想远方的饥荒、战乱,也看不到近在眼前的便宜得离谱的西瓜、居无定所的被合村并居村民? 还是说这就是社会所需要的、月薪几万、生活得有“质量”的成功人士?
刀尔登说文明就是“输得有底线”。那时是春秋时期。我不很崇古,但我羡艳文明。我们从教育中获悉当今的世界是很野蛮的,我仍拿文明来要求我们的国家,好像有点强人所难。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从来如此,便对么?”。我觉得现在用它也毫不过时,从来如此,便对么?
当然很多东西牵扯复杂的政治问题,甚至目前情况可能是最优解,但在我看来,我们还需要更谦恭的态度对待文化,更谨慎的态度判定文明,我们还能更体面地生活。如果你问我具体要怎么做的话,我会说,不妨先从少吃两口饭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