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边城》,他说沈从文的边城是一个“君子国”,他说边城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他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个雀儿都得有一个巢”,可是最后主人公翠翠孑然一身,孤独度日。
那这是为什么?
翠翠与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兄弟情,都是真挚的,都是无邪的。但是结果呢?爷爷在风雨之夜凄苦去世,天保与傩送为赢得翠翠的爱情,公开“决斗”,相约赛歌,天保失败后远走他乡,却不幸遇难,傩送因为内疚也出走外地,一直没有回来,留下不知内情的翠翠在日复一日的希望与绝望中孤独等待——“这个人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回来”。
这到底是谁的错?人人善良、处处真诚,为什么谁也没有得到幸福?
孩子们都很愕然,我说:答案或许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沈从文直言:“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的。”
他们都没有错,他们都似乎被隔绝在自己的孤独之中,只能独自啜饮自己的孤独苦酒,无人倾诉,也无法倾诉。年迈的爷爷不能理解少女翠翠的心思,翠翠甚至不懂得她初见傩送的心动、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的牵挂叫做“爱情”,更不知道傩送为什么再也没有出现;傩送却无法面对哥哥的亡故,选择自己的幸福,而独孤远走。
这似乎是乡土社会里必然有的一种隔绝,人与人之间的隔绝,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习俗习惯,默契协作,天长日久,彼此熟悉,似乎无所不知,似乎不需要语言来交流,但是这种无言的沟通有太多的想当然与不得已。
更何况,乡土社会的“家”是家族,婚姻关系本身就是合作关系,不是亲密关系,过于亲密的夫妻关系,是不“正常”的私人关系,会破坏整个家族的利益,是不被允许的。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家族利益考虑的,为长久平稳考虑的,所以炽热的爱情会有排他性,会有炽热的毁灭性,对此绝对是有害的。所以“兄弟为手足,妻子如衣服”,爱老婆是不合情理的,甚至是有罪的。
如此想来,对于那么多薄凉的夫妻,会不会多了一份理解?对于翠翠的命运,会不会更多了一份感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