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纯洁的友谊来自于童年,不掺杂太多的感情色彩,不会去考虑价值取向,大家在一起感觉开心便可以,孩子便处于这样的年龄。
一
六年级马上要毕业,面临同学第一次的离散,空间里会感叹珍惜彼此在一起好时光之内的话语,小小少年和女孩子都有些感怀,尤其是好友之间的同侪之情,甚是亲密。
孩子大了和同学呆在一起的时间似乎比父母还多。早上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手机里同学群留言,继而和小伙伴约好时间出家门,两人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早饭在家吃,出去晚一些没有关系,但是有的孩子是去外面买,仍然会约在一起,一方等着另一方在外面把早点吃完一起上学。
晚上放学也是这样,10分钟的路程可以走将近一个小时,看见过数次,几个孩子边走边说,那个步调绝对是能踩死蚂蚁的节奏。买点小零嘴,也是你一口,我一口,轮换着分享,这种开心快乐只能出现在外面,教室里的学习让孩子们不堪重负,眼睛里少了那份清亮。
前两天,孩子回来跟我说,他觉得某某是他最好的朋友,我问什么是最好的朋友。他说就是那种懂他心的。哦,原来是知己。具体的事情就是,他们几个同学在市里上课外班,对方放学后一直在车站等着,顺道请吃了一个五元钱的煎饼果子。这样的举动顿时温暖了孩子心窝,感动的一塌糊涂。男孩子情感真丰富,回家后和同学的聊天继续抒发感情,一句:这件事给我的内心受到感情的波动,我感到,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朋友。看到这里,我笑了好久(孩子同学和我是好友,所以发说说截屏,被我瞧见)。
二
小时候我们喜欢分享,有好吃的,好玩的大家都想和对方一起享用,上厕所约伴,放学约伴,交朋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能玩到一起来的人可真多,每天成群结队,感觉班级里的同学都能成为朋友,大家都可以说到一起。
我们那时也和孩子现在一样,放学不回家,说许多知心话,谈各种小秘密,为保有这些小秘密互相联系地更为密切。有几个好友,从小学直到工作单位大家都在一起,但是随着岁月的流转,现在见面并不多,一年也就一次同学聚会,吃一顿饭又匆匆解散,大家在一起也不再共享秘密,因为很少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无非是几句问候语:“还好吗?”“孩子成绩怎么样?”诸如此类的话题,于是也就了了地说几句打发。
不然呢,还能说什么,不在一个部门,少了交集,平时没在一起,少了互相交流。每人的认知逐渐改变,各人都有各人的不易,谁也不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这种艰难,彼此都明白一点,有些事情说了没用,只会徒增烦恼。
三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母子合著一书中有一段描写孩子的同侪厮守相处消磨时光,做为母亲是这么说的,她不反对,因为她知道,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的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有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只有少年才有轻狂,只有少年才有同侪亲密之间,我是如此的纵容孩子去和自己的伙伴在一起,善待孩子的每一个朋友,因为我知道,这种友谊单纯的如同放在阳光下的玻璃球,绚丽透明而夺目。当未来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被迫花多少的时间去闪避道上的荆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