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摘录
“不能走出去的不是孩子,而是身为身心障碍儿童的家长吧!”——莫永苍生《涂鸦》
二、概念转述
孩子身体或心智上的残疾、障碍,于他们自身而言,往往并非如成人想象那般是难以承受之重。反倒是家长过度在意、难以释怀的心态,化作无形枷锁,让孩子在成长中备感压抑与不适,禁锢了孩子心灵自由舒展的空间。
三、联系实际
在现实生活里,家中若有生病、残疾或智障的孩子,最煎熬的常常是家长。像莫永苍生在《涂鸦》一书中提及的小武,他患有唐氏综合症,小武的父亲打心底不接纳这个孩子,视其为家族的“耻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只有冷漠与嫌弃。这种来自至亲的否定,让小武的世界布满阴霾,本就艰难的成长之路愈发崎岖。
同样,日常学习场景中也不乏类似困境。许多孩子成绩不够优异,这本是成长多元路径中的常态起伏,孩子或许能坦然面对,可家长却视之为洪水猛兽。他们焦虑、不甘,将自己对“完美小孩”的期待强加于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与承受力。孩子在家长的高压与不满下,自信心受挫,陷入自我怀疑,心理负担日益沉重。
四、改进措施
心态重塑:身为家长,需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身的成长节奏与发展轨迹。无论是身体机能的差异,还是学业表现的高低,都应坦然接纳。要明白,对孩子的不满根源往往在于对自身的不自信,此时不应将负面情绪转嫁,而是把这份力量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通过学习提升育儿理念、精进自身素养,以更包容的心陪伴孩子成长。
行动支持:在家庭环境里,营造宽松、鼓励的氛围。当孩子遭遇困难,无论是身体康复训练的瓶颈,还是学习上的难题,家长应以平等姿态与孩子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方法上的引导。在社会层面,社区、公益组织应加大宣传力度,开设针对特殊儿童家庭及普通家庭教育的公益课程,分享接纳孩子、助力成长的成功案例与实操技巧,让家长们汲取力量,挣脱内心束缚,引领孩子勇敢奔赴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