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63030/d81a5ad941030504.jpeg)
6.7.8章
杜甫40岁之后,身体健康也大,不如从前,家境更加困窘了。他的诗开始有了深度。40岁以前的诗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对象,无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但他看到唐王朝政风腐败,边疆事例,民生渐趋凋敝,而这些他又无能为力。他把在这个时代感触最深的内容都写在了诗里。
从755年。到763年,不服经历了长达快8年的安史之乱。这场动乱给唐代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政治和经济都起了剧烈的变化。连年的征战。民生凋敝。此后唐代的诗歌褪去了色彩,斑斓的浪漫的衣裳,走向了现实主义的朴质道路。杜甫。也在诗歌里写出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忧虑。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正式上线。
玄宗的出逃,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更陷入了混乱。兵荒马乱,命如草芥,离别——贫困——死亡就成了百姓的主旋律。杜甫此时也和家人分开。《春望》《月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等诗篇收入了杜甫那个时期的生活和思想。
为了生活,他在左拾遗这个职位上卑躬屈膝违心的侍奉皇帝。这期间也写了不少诗,也有不少写景的诗句,颇为清新。比如“穿花夹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但思想都不如后期深刻,在杜甫整个诗的长河里分量并不重。
后来杜甫离开长安,从此再也没有想到再次回到长安,虽然离开长安时心情是凄凉的,但是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对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充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杜甫在秦州生活极度窘迫,再加上身体衰弱,疟疾发作,全靠亲戚好友资助才活下来。在杜甫的一生中,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这一年他创作写出了“三吏”、“三别”达到最高的成就,名垂千古,这一年他48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