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忙碌之后固然会有收获,但总是千篇一律,难免也觉得乏味。也希望能有一些变化,算是一种调剂,也能给规律的一切增加些小亮点、小趣味,不过真正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
比如,想看部电影,却对着电视上满屏的影片图片不知道选哪个,太多了,要是一个个点开,猴年马月也看不完,也不知道那些电影是什么内容,很陌生。又没有特意想看的类别,原很喜欢科幻,可现在对海看里边的那些兴致缺缺。这是选择恐惧症吧,面临的选项越多越难以下定决心。在小时候,小小的黑白电视只能看中央台,还到点就停播,那时真没这困惑。
比如,练完瑜伽一身汗,就想葛优躺休息休息,自从阳阳之后,身体素质就大不如以前,接二两三感冒,觉得真是老了倦了。按照书里的说法,锻炼之后读书写作,大脑的运转速度快、效果好。但是自己真的好累,脑子就里浮现出俩字:歇歇。战胜自身惯性的道路很漫长。
比如,可以去逛个街,换换脑子,但只是漫无目的去走,好像也没吸引力。衣服鞋子之类的东西家里太多,虽然女人衣橱里总是缺少一件,但实在没有添置的必要,非必需还是少购物,否则都没地儿放,剁手之后后悔的时候比较多。吃饭也没动力,真是没觉得哪家饭馆的饭菜能让自己吃着香。所以,在外溜达一会儿就烦燥,更何况现在的气温也不适合戸外活动,着实有些热。
好像,我把自己禁锢在了一个小圈子里,只有限的几个地方、有限的一些人,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就剩下电视新闻,还有偶尔刷刷的手机消息。我认为自己的内心很富足,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了期待,要求也越来越少,一切愈来愈简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使人清醒,使自己更理智,但是行万里路的乐趣体会不到,还是欠缺的。
顾此失彼的情形也还是存在。当我把关注点和大量时间用在调整自己内心,拿着小刻刀把自己多余部分剔除的时候,忽视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直觉。前几天忽然的警觉是如此强烈,但是自己却轻轻放下,到今天才猛然明白,某些方面有些退化和迟钝,当时竟然没反应过来,又给自己敲响了警钟。太安逸容易让人丧失警惕,太松弛难以察觉细微的异常。虽是小小的过失,也没什么损失,但绝对要引以为戒,还是要时常反省反思,切不可掉以轻心。
生活总会有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这也算是自己偶尔一点放松的小心情吧,其实总是波澜不惊也不可能,毕竟情绪一直都在,让它在身体里转一圈,流动一下,不长时间后它自然就会流走。细细去体会,就算生活总是这样平平淡淡,其中还是有些许的不同。比如自己与喜欢的人聊几句,那种开心可以维持好久;看一本引起心灵震颤的书籍,能让自己回味无穷……
一切还是充满趣味的,就在于自己怎么看待它。自己拥抱生活,重复的每一天里总会有不同的美好;自己乐观坦荡,凡事总是看到光明和希望;自己自我更新,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或许激情没有那么澎湃,但热情犹在,我心虽越来越简单,依然存有诗和远方。
生活很难,保持热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