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识”的定义:人有时候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称为“常识”。来源于人的原始思维。
“反常识”思维
例子:芦山地震,记者作为,煽情获得高收视与捐款。
实验:以调查为名募集若干受试者,并在调查结束给予5美元报酬。然而与5美元一同发出一封募捐信给受试者,该信有两个版本:第一版本,列举详细数据,马拉维有三百万儿童面临事物短缺等;第二版本,具体到人,称全部捐款会给一个叫诺奇亚(Rokia)的七岁女孩,她生活贫穷,经常挨饿.也许你的捐款能帮助她.
实验结果:第一版本平均每人捐了1.14美元,第二版本则是2.38美元.
名言:斯大林说过,"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亮点)
在现代社会之前,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世界中.活动范围仅限于小部落或小村庄.这种生活模式对大脑的演化有巨大的影响.
据英国人类学家邓巴估计,我们至今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也只有150个而已.
当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和他们具体的表情.
这导致:我们的潜意识学会了快速判断人的真诚程度和事件的紧急程度.例子:不借钱给看起来像坏人的人,借钱给看起来像好人的人;婴儿出生几天就能识别人脸;四分之一秒从两个政客的照片找出更有能力的那个.
"具体思维"做选择的首要标准:道德.例子:熟人社会;在个体案件中,乡绅照例认为"这是全村的丑事!".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首要技能不是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善恶美丑.这也许是文人思维的起源: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美学评价.
低端文人研究道德,高端文人研究美感.他们的原始本能使他们热爱大自然.-----演化成艺术.
但只有刚接触艺术的人才会喜欢令人愉快的东西.审美观成熟到一定程度我们会觉得快乐是一种肤浅的感觉,改为欣赏愁苦了.
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人很难接触到什么艺术,而现代社会让艺术普及.
美学不可能是客观的:每个人都在鄙视别人的审美观和被别人鄙视,我们在审美观的鄙视链上不断移动.
文人有时候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称为"常识"(至此,作者解释完常识思维的由来)
现代社会与古代最大的不同,是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好东西虽然多,你却不能都要.
我们不得不在生活中做出各种取舍,而很多烦恼恰恰来自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取舍.古人少有这样的烦恼,能有一个选择就高兴的不得了.
取舍思维,英文有个词:trade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理工科思维的起源)
讨价还价一番后达成交易,对文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无语的情景,所以文人不研究这个.
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事情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所谓"帕累托改进"(亮点),绝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必生一弊.
文人思维仍停留在有点好东西就高兴得不得了的时代,习惯无限夸大自己的情感.做过利弊分析,总爱不管不顾,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
理工科思维:"Tradeoff"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件事物的利弊.做过利弊分析,要求妥协,要求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