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吴军博士的新书《见识》,里面谈到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而成功只是手段,万不可舍本逐末。而幸福的来源之一,就是正向的影响力。无怪乎很多人在取得了世俗的成功之后,都纷纷转投思想传播,希望通过某种形式的教育——或面授机宜,或著书立说,影响更多的人。
我总说自己并不享受讲台,对学员满意度的打分也不那么敏感。一来我百分百尊重我的学员也尊重我的课程,无论结果如何,我问心无愧,有不足也正说明我还有提升的空间;二来我深知人的行为改变不是朝夕可得,《楞严经》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在1-2天的时间里,能对学员思想上有所启发,并能提供后续精进的训练方法和落地工具,足矣。所以,如果为了追求那虚无的分数,凭空添许多华而不实的花招而放弃对真理的探讨,对价值的追求,才真是愧为人师。
以上感触都是源于今晚意外收到一名学员的咨询,她想将我在去年年中一次工作坊中展示的手法用于激励自己的团队。我依稀记得她当时最大的困惑是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管理者。因为在自己做销售的时候,业绩好,不用带人,不需要操心那么多事情。我当时反问她,做一名管理者意味着什么?如果能做得很成功,能给她带来什么价值?当面临一件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容易陷入事物的具体性所带来的困难中——当然这也是人类安全感的本能需求,此时如果没有正向的理念引导,面对挑战未战先输,而选择退回原来的位置,其实是放弃了一次难得的自我挑战自我成长的机会。好在她坚持了下来。
当然,正如我对话中最后说到的,她的改变,关键在于她自己用心,自己努力,自己想做好,毕竟,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