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606小时,第2537日
阅读《秦汉魏晋史探微》
东汉初平、兴平年间,北方各地地主武装纷起。掌握这种武装的人,有的是世家大族,有的是大小豪霸;有的自号将军牧守争夺地盘,有的依违于两大之间以观形势。以臧霸为代表的青徐地区的豪霸势力,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这支势力在汉魏之际的历史中若隐若现,二十余年里不时地起着作用,影响当时的政局。
青徐豪霸名义上是奉职天子,实际上则处于半独立状态,其中的昌豨(昌霸)或降或叛,反复无常,曹操屡加讨伐,这就是《后出师表》中所谓“五攻昌霸不下”的事。
青徐豪霸尽管得以战功封侯,但由于自成派系,地位特殊,与其他诸将相比,始终是曹操的一种异己势力。
赤壁战后,刘备曾表请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这只是一种政治姿态,孙权并不曾在徐州取得稳定立足之地。但是孙权一徐州,臧霸一徐州,两徐州南北相对,不能不形成矛盾。孙权用孙韶固守京口,窥伺北方,青徐汝沛颇来归附,也说明他是不曾忘怀青徐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吕蒙取关羽之前,孙权尚有与吕蒙商及取徐州之事,吕蒙以为不如取荆州为得。
由青州黄巾改编的青州兵,虽然随曹操转战四方,仍始终保持着原来的建制名号,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载,曹操征张绣失败,于禁乱中寻觅曹操,“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谒太祖自诉……。”这时,青州兵降曹已四五年,而他们仍然保持独特的地位,行动上与其他曹兵迥然不同,只有曹操本人尚能约束他们。
青徐兵共起骚动,历代注家皆以偶然事件视之,未详其历史原委。其实这两支军队同为地方势力,都渊源于黄巾,境况相似,在曹操死、时局变化时也就采取共同进退的态度,并企图影响其他军队。所以,这件事不同于一般的军中鼓噪,而是青徐地方势力在汉魏易代之际的一次重大干扰,造成了严重的政治混乱。曹丕应变是否得宜,对局势将有重大影响。
臧霸于建安十一年为徐州刺史,其后十余年中,本传不载迁官。曹丕即魏王位在延康元年一月,《臧霸传》谓其时,霸“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这或许是曹丕企图利用臧霸的名望,去缓和由于青、徐兵擅归在青州造成的影响,本意并非正式赋臧霸以青州兵权。
魏军过江既起于臧霸临时之议和曹丕侥幸之诏,并非既定的作战方略,也无充分的过江作战准备,所以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吴境。曹休、臧霸大军北归(时张辽已病死江都),当是自江都沿中渎水运行,而这恰恰就是两年以前延康元年六月曹丕南征所采取的路线(至津湖而止),也就是两年以后曹丕广陵之役的行军路线。
臧霸虽然离开了青徐,但手中还有军队,所以从整体看来,问题并未解决。臧霸渡江之事发生以后,据《臧霸传》注引《魏略》:“帝疑霸军前擅去(按指青徐军在洛阳鸣鼓擅去之事),今意壮乃尔,遂东巡,因霸来朝而夺其兵。”臧霸被剥夺兵权,本传隐晦其词,只是说“征为执金吾,位特进”。
于禁是为曹操诛锄异己的能手,建安二年曾有立营垒欲讨青州兵之事,十一年不请而斩叛而复降的徐州豪霸昌豨,二十四年又夺朱灵兵。他本人由于曾投降关羽事而惭恚致死。在曹丕夺臧霸兵和进一步解决青徐豪霸问题时,史传中见不到一个于禁那样快刀斩麻的人物。
联系到青徐地区的历史状况和臧霸夺兵事件,考虑到青徐豪霸与孙吴往来的可能,我推测广陵之役并非真正的攻吴军事行动,攻吴只是兴师动众的一个借口,处置青徐动乱问题才是曹丕关注所在。
宿卫兵和青州刺史兵镇压利城兵变的具体情况,史籍无征。可稽考的是徐州刺史吕虔的活动。《三国志·魏书·吕虔传》:虔“讨利城叛贼,斩获有功”。《晋书·王祥传》:祥,琅邪人,“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委以州事。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二一谓《王祥传》所指的“寇盗”即《吕虔传》的“利城叛贼”,是正确的。吕虔主要是利用琅邪大族王氏的家族势力和社会影响,来对抗青徐豪霸势力;王祥则利用这次军事活动,以提高自己家族的声望。《北堂书钞》卷七三引王隐《晋书》,谓王祥“以州之股肱,纠合义众”,可证王祥有宗族乡党势力可以凭借。在这次军事行动之后,王祥的地位逐渐上升。这是琅邪王氏家族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魏军从中原出发进攻孙吴江南地区,一般说来,或由颍水入淮,顺流至寿春;或由涡水入淮,溯流至寿春。寿春以南,则傍芍陂,沿淝水,转入巢湖,以求越湖入江,进逼建康。这是曹操时魏、吴主要战场所在,也是整个魏、吴相持阶段的主要战场所在。
新的中渎水以及与之相连的淮水、泗水,作为水道都是不稳定的。它们受季节和雨水等条件的限制,水量有盈有缩,航行时通时阻,所以蒋济说广陵“水道难通”。《水经·泗水注》:“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从此溪(按指丁溪水),即陆机《行思赋》所云‘乘丁水之捷岸,排泗川之积沙’者也。”曹丕沿泗水经魏阳至广陵,当亦循此而行。
历代评论曹丕,都是重其文学成就而轻其政治作用。这样评论基本上是对的。在政治方面,曹丕作为魏国第一代皇帝,可得而言的,除了捉弄旧君,刻薄骨肉以及设立九品官人法以外,就只有几次战役了。
董卓之乱以后,曹操在战胜世家大族,逐步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多次碰到过地方豪霸造成的障碍,有时情况非常严重。官渡之战时,曹操后方动乱,特别是豫州郡县豪霸作梗,几乎使曹操陷于失败。其时在徐州滋扰掣肘的,就是昌豨。臧霸采取了不同于昌豨的立场,不但不背离曹操,而且还替曹操看守青徐,牵制袁绍。甚至曹操消灭昌豨,臧霸也率军助曹操。所以当别处的豪霸武装陆续被消灭时,臧霸却保住了青徐地盘。
曹丕在广陵之役中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盘踞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可以说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称说而又被人们忽略了的政治大事。
我觉得应当这样来看曹操:第一,主要看他比他的先辈和同辈多做了哪些好事,而不是看他做了哪些别人都做过的坏事;第二,主要看他所作所为的客观作用,而不是看主观动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