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为生活中的一些频繁发生的行为犯难,可是一直以来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行为在、频率在、问题在……
关于育儿路上总会有很多挑战,最近翻听张扬老师的育儿让我又回到了行为层面和行为背后动机上来看待自家问题。通常我看到孩子一个不好的行为时就迫不及待地想纠正过来,朝着我认为正向的方向发展。或者当时不能及时纠正,那也停留在想方设法尽快地改变这些行为。又或是恐吓来威胁,还有更甚的是选择逃离,逃离现场,逃避问题,不出现远远隐藏,一出现就想爆发,情绪问题快出快跑。我会畅想如此发展下去会有一个不可收拾的后果和影响,我的孩子也将会变成这个畅想下的模样。而我则成了模样的缔造者。
这也是我们平常碰到行为解决问题的习惯思维,第一苦恼“怎么办”,而不是自问“为什么”。停留在怎么办“”之下的意思是:这个行为不好,必须杜绝,必须改变,出现这种行为的你不好。而停留在“为什么”之下的意思是:去看见行为背后的动机,出现行为是有动机可寻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动机是被允许的。只有在看见动机、说出情绪,表达关爱才能顺理成章地拉回你们之间的距离从而规范行为、解决问题。
就拿昨晚的例子来说吧,对于睡前昊昊还想看IPAD的问题,通常这时我会不理不睬去逃避问题,或是拉他进入快速入睡的车道。可往往事与愿违,我们之间纠缠会越来越久,睡觉时间会越来越晚,情绪也会越来越崩塌。昨天任凭他怎么表达,怎么愤怒,我都看见他一颗特别想看IPAD的心情,接纳他愤怒的情绪,表达了妈妈对于孩子睡眠晚的关心也表达了IPAD对他的影响,我知道孩子这是在给妈妈索爱,最终的爱与陪伴才是动机。看见这些之后再谈我们的约定,行为的规范。昨晚就很肯定地认为看到了动机自己是可以兜住的,孩子是不会叛逆的。最后妈妈做到,孩子也没再看。妈妈可能一次不够,两次不够,但我想肯定一次的进步是必须的,带着孩子一起经历这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也是值得记录的。
除了玩IPAD还有俩娃的争抢打斗,孩子的行为都是事出有因的,去看见行为背后的动机,所有的争抢都是一个爱的争夺战。所有的动机都被允许,存在危险的行为必须限制。有些行为确实存在杀伤力和破坏力,于是有了:行为层面八依八顺,精神层面百依百顺。精神层面实指动机。
让我们天下做父母的不再单纯就行为层面论长短,而是去看见并允许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样能给到孩子一个公平的看见,也不至于让父母太焦虑。
今天还听到一条关于自由边界的诠释。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这才是自由的边界。好好守住行为自由精神自由的边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