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二十三至三十二章)
由于诸多原因,阅读中断了两个多月时间。非常感慨的是,读书的确是件苦差事。尤其是打算把一部八十余万字的世界名著一字一句认真看完,还要写出读后感的时候,除非完全进入剧情,进入角色,否则那压力不是一般地大,甚至有些后悔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一点也不轻松,也谈不上愉悦了。至少当下是这样的心情。
今天再次翻开这本书接着看,发现第三部的二十三章此前已经用笔圈点了许多地方。尽管当时的记忆已经消失,但重新再看一遍时,顿时泛起对托翁深深的敬慕之情。
这一章应该是这部小说里篇幅最短的一章,拢共也就两千多字,但却把卡列宁和安娜两个主人公各自所在意的是什么,两个人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勾勒刻画的淋漓尽致。
开始一个较长的文字段落,托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卡列宁在周一例会上战胜对手,他“关于处理非俄罗斯人问题的建议”获得委员会通过,成立了三个新的委员会。第二天在彼得堡一定的圈子里大家都在纷纷谈论这次会议,“卡列宁的成功甚至超过他的预料。”以至于他睡醒以后“还得意扬扬地想到昨天的胜利。”
卡列宁在仕途上的风头正劲,他甚至忘记了当天是安娜回家的日子,即便安娜这次回家是他亲自安排接应的。当仆人向他报告她来到时,“他感到惊讶和不快”。
接下来便是两个人关于还能不能继续做夫妻,未来将怎样生活的唇枪舌战。托翁通过两个人的语言和神情,像一幕精典的话剧一样,把卡列宁的虚伪、阴冷和恶毒,把安娜的真诚、无奈、怜悯和嫌恶一下子展现在读者面前。
卡列宁追求的是仕途辉煌,在意的是自己的脸面和虚荣。他虽不爱安娜,但却不同意离婚,不允许安娜离家。让她不要与那个人见面,“就可以享受一个规矩妻子的权利,而不履行一个规矩妻子的义务。”比起许多男人知道妻子出轨便拳脚相加,甚至刀下见血,卡列宁真可谓是大度异常的丈夫了。如果安娜听他的话,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知道安娜终归是会拒绝的,故而那个悲凄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从二十四章到第三十二章列文出国,这九个章节,托翁的笔触都落在另一条主线的主角列文身上。看完第三部后发现,自己应该把第二十三章的内容放在上一个读后感里才更合适。
托翁笔下的列文经营农业,说穿了就是当地主,或者叫农场主,是土地的所有人。难免与农民,与雇工打交道,与这些劳动者之间产生利害关系和利益纠葛。列文对现实情况感到沮丧,甚至丧失了曾经的热情。“他所经营的农业,不仅不能吸引他,而且使他觉得厌恶。他再也干不下去了。”
那时的俄罗斯似乎还没人提阶级矛盾,但地主、农场主、雇主与农民、雇工之间各有各的想法和目的,利益亦有冲突。在列文眼里,这些农民虽然不恨他,但却不关心他的利益,不理解他的事业,只希望干活轻松愉快,无忧无虑。哪怕既折磨马匹,又毁坏田地,“还叫列文不用担心”。列文觉得“他所经营的农业只是一场他同劳动者之间的残酷而顽强的斗争”,而他没有取胜的把握。
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白鹿原》里的长工鹿三。大约在同一历史时期,白稼轩这个地主真是造化大,有福分。尽管如此,神州大地还是经历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历史时期。不知托翁这样叙写列文与农业农村旨在何为。
当然除了农业,列文的心里还装着吉娣。当初他求婚遭拒,二人之间便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虽然感觉自己还是爱吉娣,但在她不能成为她所爱男人的妻子时,就要求她做自己的妻子,他又很不甘心,感到委屈和别扭。列文正处于这样的矛盾状态之中,并以不正常的方式来应对两个人的关系。
托翁就他送马鞍给吉娣的过程,写得惟妙惟肖。“他写了十次字条,都撕掉了,最后就不附回信,派人把马鞍送去。写信说他会去,那不行,因为他不能去;写信说他不能去,因为有事没功夫或者要出门去,那就更糟。他把马鞍送去不写回信,又觉得做了一件丢脸的事。”好像咋做都不对,因为他内心深处还是在乎吉娣,却抹不下脸面。他何尝不知道陶丽是有意借要马鞍给他俩相见的机会,但却不是欣然接受她的好意。回过头来看第二十四章的内容,叙写方法与二十三章完全相似。也是先写男主人公的仕途事业,再写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纠葛,只是主角和故事的内容情节不一样罢了!
下来的各章内容分别是:
第二十五章 去史维亚日斯基家途中。在富裕的农民家逗留。老农家幸福生活给列文的印象。这个农家的家史,分明是一个穷则思变、奋发图强的家史。一开始租一百二十亩地耕种,后来把这些地买下来,又租了别人三百亩地,把差等地转租给别人,其余的自己耕种,还有自家的雇工。就靠种地,三个儿子娶上了媳妇盖了房子,一家人忙碌中洋溢着欢乐。让列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托翁开玩笑说很可能与这家少妇的美貌有关,笔者认为既与列文的事业有关,也与吉娣有关。应该是列文隐约向往的生活。
第二十六章,托翁写史维亚日斯基和他的家庭,史维亚日斯基的为人和观点。他们一块去打猎失利。晚上喝茶时一起谈论农事,有两个地主也参加了。估计是托翁有意吧,写到了史维亚日斯基那个当教师的年轻姨妹,聊天时她穿一件领口开成梯形的连衫裙,露出了雪白的胸部,让列文心神不定,局促不安,甚至手足无措。他竭力想避免看她的领口,但不论他往哪里看,总是避不开它。无奈只有找借口去桌子的另一头,听一个地主抱怨农民。
仔细回味一下这一章,都与列文最关心最在意的事情有关,托翁似乎信手拈来,其实都是精心的安排,没有多余的话语。
从 第二十七章到第三十二章,叙写两个地主的宗法制农民观点。列文和史维亚日斯基谈农奴制改革、农业经营等问题。他们在史维亚日斯基书房里继续谈话。列文对学校的看法。列文关于地主经营的结论:必须注意俄国农民的特点并使雇工关心收成;列文试图改造原来的农场:实行计划的困难。列文对新的农场安排感兴趣,竭力研究经济规律;列文决定出国考察农业问题。准备出国。幻想建立一项新的科学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不流血的农业革命的思想; 尼古拉哥哥来到列文庄园。列文思索死的问题。最后是两兄弟争论列文的经济计划。尼古拉离去。列文出国。
俄罗斯那个时代的农业农村农民到底是个啥样子?怎样才能寻求到一种生产效率高的劳动方式?怎样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什么样的制度,怎样的计划才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在这几章的内容里有所体现。这既是列文所关心的,似乎也是托翁所关注的。
两个世纪过去了,如今自媒体平台上仍在争论类似的问题。这让笔者惊叹不已。仍然有人说应该走集体化的路子,那是康庄大道,可是绝大多数有经历的人并不认同。同样的土地条件,同样的劳动者,集体经营时年年饿肚子。仅仅允许各自有承包经营权,一年打的粮食几年都吃不完。难道还要走回头路吗?可见三农问题至今还是重大的社会课题。由此更觉托翁真的好伟大,笔者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