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笨功夫,但也是一门技术活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怎么读书”的书,比如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艾比·马克斯·比尔的《如何阅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等,这些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阅读技巧和方法,让我们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焦虑的时代实现高效阅读。
其实,关于如何读书,我国古人也总结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用心静读《资治通鉴》这部史学经典的过程中,若能仔细品味这些古人读书心法,则无异于得到高人点拨,或许能少走弯路,多收实效。
当下开始
朱文公(即朱熹)有云:“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呜呼老矣,是谁之愆?”诚哉是言!予谓只“时习”二字,便成就一生;只“姑待明日”四字,便耽误一生,极可猛醒。
专心致志
读这一篇,就要把精神注意在这一篇上,切不可读着这篇,又想着那篇。譬如一锅水,煮许多时,自然滚热,倘水尚未热,又换水另煮,虽煮了许多水,到底不能滚热。好胜务博者,往往犯此病。
持之以恒
读书不怕少,不怕缓,只怕一曝十寒。譬如赶路的人,虽然紧走了些路,却歇息了多时,反不如徐行缓步者,转先到地头了。谚云:“不怕慢,只怕站。”信哉!
切己体察
读书原只为明白这个道理,须要句句体到自己身心,日用上力行,方为实在有益。若图涉猎该博,专供谈论,固非所宜;若借此以骗科名取富贵的,一得出头,便置书中道理于肚外,更是大错。
左宗棠: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张九成:如看唐朝事,则若身预其中,人主情性如何,所命相如何,当时在朝士大夫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其处事孰为当,孰为否,皆令胸次晓然可以口讲。而指画则机会圆熟,他日临事必过人矣。
吕祖谦: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或有一听老成语,便能终身服膺。岂老成之言过于六经哉?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大抵看史见治则以为治,见乱则以为乱,见一事则止知一事,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黄庭坚: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读书务博,常不尽意,用心不纯,讫无全功。治经之法,不独玩其文章、谈说义理而已;一言一句,皆以养心治性,事亲处兄弟之间,接物在朋友之际,得失忧乐一考之于书,然后尝古人之糟粕而知味矣。读史之法,考当世之盛衰与君臣之离合,在朝之士观其见危之大节,在野之士观其奉身之大义,以其日力之余玩其华藻。
劳逸结合
读书虽不可停缓,亦不可过于急遽(jù)。譬如善走路的人,每日走得百里,只走七八十里,则气力有余而筋骨不疲;若倚恃着气力强健,走过百里之外,自然疾趋忙奔,必至疲倦,次日反不能行矣!读书者往往读出病来,皆由于此。予自六岁至十六岁,读书十年,因贱性愚拙,随读随忘,自恨空疏无成,乃发愤苦读。未几时,即患病年余,竟至危笃,费尽调养医治,始得痊可,书反由此而弃去,岂不可惜?后之急遽用功者,当以予为鉴也。
读书或完或歇,但无事时就将两目垂闭,养我精神。若欲再看书或做事,不妨再睁开,则目力不伤,到老不昏。不可以神光施于无用之地。
每日到晚来灯下读书,固大有精进之功,然亦止可更余(一夜分为5更,每更约2小时)。若苦读太过,则精神因之而捐耗,次日必加困倦疲败,反为不美。或勉强复又用功,气弱者疾病生焉。但人若子时(23:00-1:00)不睡,则血不归肝,在气血壮旺时虽然不觉,异日致病,为害不小。
读书四要
最后,以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先舒提出的“读书四要”小结:
一曰收,将心收在身子里,将身收在书房里是也;
二曰简,惟简斯熟,若所治者多,则用力分,而奏功少,精神疲,岁月耗矣;
三曰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二三其心,必无成就;
四曰恒,虽专心致志于一矣,而苟无恒,时作时辍,有初鲜终,亦无成也,故存恒尤要焉。
读《资治通鉴》,阅千载春秋。搜索微信公众号“静读资治通鉴”,关注后回复111,可领取12份古人智慧经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