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三篇序
页数:1—9
今天整理读《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三篇序的一些想法。这三篇序分别是2002年5月李季湄先生在他翻译的第一版《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面世时写的序。第二篇序是佐藤学先生在2014年8月份为本书写的新序。第三篇序是佐藤学先生2002年1月为本书中文初版写的序。
我读过的书也不算太少,但能够这么认真的读一本书的序还是第一次。今天记录一部分读序的感受。
序一中说:“仅此而言,它(静悄悄的革命)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到这里,我不禁心头一热,是啊,变革要慢,要缓慢。因为变革的对象不是理念,不是方法,不是操作流程,变革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接受能力绝不相同的生命。老师,需要时间来消化自己的所见所感,将这种变革悄悄的融入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学生更需要时间来消化教师的改变,进而根据教师的不断改变来改变自己的学习。这绝对不是一个速成的流水线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信念、坚持改变、坚守方向,不能人云亦云。
李季湄先生,在序言当中归纳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研究方向:“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教育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的帮助教师成长?”这些问题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教师,教研员乃至教育行政人员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呢?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问题在我们这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依然深刻的存在着,我们就更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看看同行们20多年前是怎么做的。
除此之外,李季湄先生还罗列了一些佐藤学先生的精辟之言: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的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是这样的,尊重学生才能使他们打开心扉,关注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读到这一句,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们经常说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我们所谓的关注真是太浅了:我们关注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关注学生课堂上是否表现良好,这些都只是表面。我们更要关注他们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包含的心情、想法。扪心自问,我没有做到。
“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用心的互相倾听的教师。”对于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性,很多老师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但是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做到了呢?在给一些老师设计课的时候,他们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五分钟学生不读书不说话,老师也不讲,一点声音都没有不太合适吧,太安静了会不会冷场呀?”“一上课就让学生自学,老师也不讲,把时间都浪费了。”其实,沉静下来,才能听得进去;听得进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思考,才能准确应对;应对准确,才能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