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职场的心法(3)
五、学习吴军老师《格局》之“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战术”。
少数权威人士的意见,无论正确与否,远比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所代表的正确意见,更能广泛传播,也更能影响他人。因此,在一个组织中,让别人感觉到意见的权威性,远比这个意见本身更重要,也更能让提出意见的人,逐渐树立权威。
意见的权威性来自哪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方面,就是如果我们能够提供置信度足够高,又与他人不同的意见,这是最能够打动人的。
另一个是主观方面,除了科学性观点,大部分意见,都很难被客观地衡量好坏,因此,对权威性的主观感觉就占了上风。
如果我们自己不是权威,怎么才能让别人感觉我们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呢?
大部分人能够做的,就是用一种让人觉得最可靠的传播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当然,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支持你的权威,让他配合你的行动,效果会更好。
什么是最可靠的传播渠道呢?它不是任何基于新技术的沟通渠道,而是最传统的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也就是说,面对面的口头信息传递,对决策的影响力最大。
相比通过高科技媒体传播信息,面对面口头交流的方式,已经演化了几万年,并植根于我们的基因中。直到今天,熟人之间的口头传播信息,依然让人们感到信息可信,具有说服力。
在单位里,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是面对面的对话,而不是发邮件、发微信,也不是写逻辑严谨的报告,这是有效沟通的原则。
在那些非常重视沟通有效性的跨国公司,员工通常会遵循以下六个细则:
第一,好消息要当面通知对方,如果做不到,至少要用电话通知对方。不能用邮件、微信。
如果你是上级,要给下属发奖金,一定要当面交到他们手里。
如果你是下属,想让领导知道你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应该当面汇报。
第二,对于坏消息,使用什么通信手段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负有责任,需要解释,就不能用邮件通知,比如解雇下属。当然,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情,用邮件通知即可。
第三,主观的事情,要尽可能面对面沟通,客观的事情,则可以用邮件。凡是涉及很多主观看法的事情,比如提意见,最好不要用邮件,更不要用微信,比微信更糟糕的是发微信语音。
凡是涉及说服别人的事情,都属于主观沟通,也适用于这个原则。
吴军老师说,大部分时候,在和客户谈完合作之后,他都会用邮件让对方确认他们谈过的内容,以免对方赖账。但是,还没有谈定的事情,就不要发太多备忘录,以免言语有不当之处,被对方抓住把柄。
第四,涉及法律问题的事情,比如专利,或者讲竞争对手坏话的言论,一定不能有文字记录,以免将来到了法庭上成为不利的证据。告同事状、向领导述说委屈这种事,就更不要留有文字记录了。
第五,公事和私事使用的邮箱不要混用。
第六,约人说话的时间也很有讲究。如果下属想约领导说话,可以晚一点,即使下班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是早上时间。如果领导约下属谈话,最好在上班时间。
总之,在通信手段非常发达的今天,面对面沟通依然是最有效的通信方式,这是由人类的基因决定的。
(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