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育儿宝典
马伊琍感谢父亲:爸爸的爱与陪伴,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马伊琍感谢父亲:爸爸的爱与陪伴,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作者: 陆北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12:25 被阅读0次

著名演员马伊琍曾经讲过一个自己与爸爸的故事。

高一的时候,爸爸带着马伊琍去领取学生手册,上面思想品德一栏,明晃晃写着一个字:差。爸爸很奇怪,于是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说了一句,“你女儿跟多个男生早恋”。

一般的父亲要是听到老师这么说,肯定当场就爆炸了。

但是,马伊琍的爸爸却没有,他淡定地和老师说:“那你把男生的名字写下来吧。”

老师写了一个,然后,爸爸又追问:“还有呢?不是说多个吗?”

听到这句话,老师十分生气。

爸爸说:“我的女儿我最了解,我不跟你说了,还是去找校长吧。”

爸爸的信任让马伊琍瞬间大哭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不管什么时候,我们看到马伊琍,她都十分自信的原因。因为她知道,不管发生什么,爸爸都会相信自己,而她正是带着爸爸的爱,才成为了这样一个坚强勇敢、独立自主的女性。

对于孩子来讲,爸爸的爱与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决定孩子今后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很多爸爸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一、丧偶式育儿已经成为趋势

《三字经》里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在古代,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到了现代,在很多家庭中,父亲却渐渐地退出了育儿队伍。

什么事情都是妈妈的,爸爸什么都不管

于是,便出现了“丧偶式育儿”这一说法,照顾孩子完全成为了妈妈一个人的事儿,妈妈们一开始还会抱怨,但是时间久了,也就默认了。更夸张的是,到后来,就连父亲自己本身也忘记了自己本身应该承担的责任。

所以,有些爸爸一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有的爸爸一个月都不在家吃一顿晚饭。他们不是说,工作太累需要休息,就是自己不回家也是为了参加应酬,多赚钱。

爸爸下班回家,只顾着玩手机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一位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他通过对3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父亲在行为控制、心理控制及与子女关系三方面的得分连续6年均低于母亲。

其中,在“父母有否主动了解子女在校情况”一题中,认为父亲能做到的学生不到一半,认为母亲可以做到的却超过75%,说明在管教子女方面,爸爸的参与率偏低。

而且,有超过一半的子女表示,不会主动与父亲分享生活中的琐事与感受,可是,却有68.7%表示会主动与母亲分享,这再一次证明了,父亲与子女关系较疏离。

因为爸爸的“暴力”,孩子们痛苦不堪

但是,这些理由对于孩子来说,其实都不成立,因为赚多少钱,都买不来一个完整的家,都买不来爸爸的爱与陪伴。

二、为什么父亲在育儿团队中经常缺席呢?

1、爸爸是被妈妈“撵出去的”

在很多妈妈眼里,爸爸都是笨手笨脚的,洗奶瓶也洗不干净,换尿布也换不明白,爸爸弄完,往往妈妈还得重新弄一遍;让爸爸带孩子去上兴趣班,也不知道盯着点儿孩子,自己还竟然在教室里打起了呼噜,一回到家,爸爸又会受到妈妈的批评和指责。

不仅如此,还有的妈妈觉得爸爸没有耐心,脾气还不好。和孩子没玩儿多长时间,总生气,然后就会凶孩子,大吼大叫,与其看他们父子这样,还不如妈妈自己来照顾呢。

妈妈训斥爸爸

慢慢地,爸爸的主动性就被妈妈的唠唠叨叨给磨没了,反正我做也做不好,那我还不如不做,反倒乐得清闲。

2、爸爸是被孩子“推走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父亲应该是权威的,父亲就应该是刻板的、严厉的,男人就应该不苟言笑,做一个严父。

所以,为了展现自己的权威,许多爸爸都会和孩子保持距离,不参与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要是不得不参与,那就会站在旁边,挑毛病找错误。他们从来不会鼓励孩子,孩子从爸爸这里感受到的都是打击与排斥,所以,孩子自然就想远离父亲,哪怕有很多问题想和父亲交流一下,但是一想到父亲那张脸,也就敬而远之了。

孩子因为爸爸的严厉,而选择远离

因为这些原因,慢慢地,爸爸们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低,甚至与子女间行渐远,于是他们选择了退出育儿团队,对孩子不管不问,他们觉得这是处理问题、减少矛盾最好的方式。

但是,退出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丧偶式育儿不仅增加了母亲的工作量,而且还会孩子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得不到父爱的美国》一书这样写道,“父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得不到父爱的男孩以后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受到伤害、陷入困境、在校成绩不佳,而且在青春期时更有可能加入不良团伙”。

更何况,爸爸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会出现妻子不信任,孩子不喜欢的这种情况呢?而且,主要原因就在于爸爸在与孩子、妻子相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绝不能成为爸爸退出的理由,更不能因此就拒绝给予孩子的爱与陪伴。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的教导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三、我们也都知道,父亲要陪伴孩子,但是究竟要怎么陪伴呢?

首先,父亲应该与孩子平等地进行相处

在家庭中,父亲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但是,很多爸爸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自己说的就是对的,不对也对,谁让我是爸爸呢?如果孩子提出质疑,那就是对自己的挑衅,轻则训斥,重则打骂,看到孩子求饶,他们觉得这才彰显了自己父亲角色的权威,殊不知,这样的做法给孩子人生挖了一个多大的坑。

高晓松就曾经在《奇葩说》中公开表示过,因为与父亲之间关系不好,导致他曾经出现过许多问题。他不能接受别人的干预,爱和自己较劲,而这些直到他四十岁,才觉得自己从这种困扰中走了出来。

高晓松在节目中谈及自己与父亲的关系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父亲一定要注意自己与孩子交往的方式,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倾听孩子的诉求,而不是一味地打压或是排斥。因为平等才意味着尊重,才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真正的诉求。

而被父亲平等对待过的孩子,才能因为从父亲那里感受到认同,从而完成良好的自我接纳。为未来的人生中不和别人较劲,不和自己过不去。

其次,父亲要用自己的独特品质来影响孩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也曾经说过,父亲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一般来说,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妈妈,妈妈的陪伴会让孩子产生充足的安全感。但是,孩子的价值感则主要来自于父亲,爸爸的肯定与赞美都会让孩子对自身产生更多的认同感。

很多人都觉得,男孩可以爸爸教育,但是女孩必须要由妈妈来教育,这样才能温柔如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能不能有力量和勇气面对这些问题,才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对于女孩来讲,也是同样。

尤其是对于女孩来说,父教专家威廉姆·罗纳德认为,爸爸是一种媒介,通过他,女儿能够理解自己的价值,他给予女儿的那种毫无条件的认可和赞美,是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的。

爸爸的陪伴是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而且,相较于女人来说,男人更具有冒险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宽容和求知精神,独立、坚毅、勇敢等个性特征,通常都是男性的没得,而孩子在与父亲相处的过程中,这些美德就会像流水一样,灌溉到孩子的心田里。

而影响孩子最简单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陪孩子玩儿。爬山、攀岩、打篮球等等各种活动都可以,在这些活动中,父亲可以彰显出自己的力量,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的态度,从而在人生遇到困境的时候,能够做到坚强勇敢。

最后,爸爸要做到言行一致,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不论我们问哪一位爸爸,他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类拔萃,但是,爸爸们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呢?有的爸爸下班之后就躺在床上玩手机,游戏间歇,冲着孩子喊两句,“赶紧好好学习”;有的爸爸从来不看书,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发微信,然后却天天催着孩子,“好好学习,别总想着玩儿”。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口头表达,而是要做到言行一致,然后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曾说道:“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许多孩子终其一生都把父亲视为他们的偶像或者最大的对手”。

《自卑与超越》

前段时间,兵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梁的女儿刘宇婕也获得了世界冠军。孩子参加世界之星青少年锦标赛中,赢得了女子组8岁及8岁以下组别的冠军。

她在发表感言的时候说:“我要感谢我的爸爸,他一直都是我的榜样……我有个梦想,总有一天,我要超越他,今天我想告诉他,我才7岁就得了四届冠军。”

而刘国梁也曾经发微博说过,他告诉女儿,偶像不只是用来崇拜的,而是要用来学习的,更是需要超越的。

刘国梁发微博鼓励孩子

有人说冠军是会传承的,其实不是说冠军可以传承,而是榜样的力量会给孩子鼓舞,榜样的力量,就是父亲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成为父亲可能是一生中做得最伟大的事情,所以请珍惜这份荣耀。


陆北老师专业解密青春期,做你最温暖的陪伴。我的头条号是陆北老师,欢迎大家关注!同时,也十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育儿烦恼,陆北老师将陪你一起面对解决。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如需转载,私信联系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伊琍感谢父亲:爸爸的爱与陪伴,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ld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