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成功使很多电商前辈大呼意外,网上充斥着“拼多多里,藏着一个真实的中国”之类的文章。
同样的观点,在此不做赘述,只说说背后的逻辑。
使用拼多多,在本质上是享受了营销红利。
照传统的商业逻辑,是商家生产出来东西以后,还要支付大笔营销成本,把商品销售出去,包括业务员的工资、宣传推广的费用,进入商超的费用等等。而在“拼多多”模式下,这个钱可以省掉了,你只需要公布自己的产量,买家会自动组团,一次性把你这一批商品全部买下来。
当然,营销环节的成本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转化为另外一种成本:时间成本和社交成本。本来应该支持给营销环节的钱省了下来,价格自然会低一些。
这个套路并不新鲜,比如在朋友圈集赞之类的活动,在本质上也是这样的逻辑。
可以理解为,你发朋友圈,用你的时间成本和社交成本,用打扰朋友圈的方式,获得了商家的优惠。
这个生意值不值,要看你的时间成本值不值钱。
我极少参与此类活动,也没有用过拼多多。
我觉得,第一,我的时间成本肯定要高于他给我的优惠,用这个时间去读书写作,去享受生活,更值得;其二,我的社交成本非常高,用打扰朋友圈清静的方式去换取优惠,更加划不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的做法一定正确。我觉得,如果你学历比较低,资质平平,且已入中年,咸鱼翻身的希望不大,那么不妨用你的时间去给商家的推广工作做点贡献,这个实惠对你来说挺重要;如果你是个年轻人,对未来还有着美好的憧憬,那么真不如把时间花到别处,比如参加个培训,学习点技能,为以后做点投资。
这么讲没有歧视的意思,因为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使用拼多多的隐形成本还不止售前的这一波操作,售后不省心的概率也不小,如果你真的珍惜时间,你会发现其实并不划算。
拼多多的成功,其实是得益于底层群体,如果从销售农产品的角度去考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原来烂在地里的农产品,可以有个销路,就算低于成本价,也比颗粒无收强一些。但市场的总容易是有限的,如此一来,所有的商品都处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会进一步加剧。
王志文早年主演过一部电视剧《天道》,丁元英玩的套路,就和拼多多类似。
他把社会底层的资源和力量动员起来,极大地降低了劳动成本,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即使低于同行的成本价,仍然有的赚。
其实我不太喜欢研究拼多多,反正我不会去用它。
合租的阿姨问我,你买的番茄什么价格?
我答:不知道。
因为我买菜是不问价格的,选好了拎给卖家,然后问一共多少钱。
这并不是因为我钱多,而是因为我总不好意思跟人讨价还价,购物是一种乐趣,砍价则容易伤感情,反正也差不了几块钱,回去多写几行文字就赚回来了。
也许你会说,你这不是当了冤大头了吗?
其实,如果说当冤大头,还真轮不上买菜这个事儿。
有位打工的朋友给我说:平时在菜市场讨价还价,多花一毛都难受,但是和几个狐朋狗友进了KTV,价格奇高的啤酒成筐搬……
经济学无法解释的东西,只能用心理学来解释。
你觉得值了,LV也是值的,你觉得不值,四块钱一斤的鸡蛋,你都想砍到三块五去。
人生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值得你花时间去打理,整天纠结于砍价,处处锱铢必较,岂非很不划算?
2018.08.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