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的一些想法

作者: 数纫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12:23 被阅读19次
    1. 这几天做了一些翻译,我发现我在对good这个概念进行翻译的时候,常常不由自主的使用不同的词汇"好","善","良", 这很糟糕. 从英文看,文本始终在讨论"what could be good", 而从中文看,这就裂变成了至少三个词汇,让人误以为在讨论不同的概念. 我试图想统一翻译,统一用"好"或"善"来表达. 随即我发现,某种语言习惯强烈抵制我这么做, 因为当我在行文中使用"好","很好","最好"的时候,我觉得我简直是小学生.同样的,当使用"善"的时候,你觉得说"善的健康","善的药物"很奇怪. 为了行文的流畅, 我要使用不同的可以会意"good"的词语来表述. 这显然会陷入"异名而同指"的陷阱,给读者带来困惑. 但如果不这样,我根本不想阅读我翻译后的文本. 当然,这个问题部分来源于我本身的语言功力不够. 但中文行文中,为了照顾形式或者语调的习惯而产生的"异名同指"的麻烦,可能是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

    2. 语言学有一种说法是"语言习惯塑造思维习惯". 虽然这种方法还未证实,我也不是完全同意,但这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六朝骈文很容易陷入浅薄的词语堆叠.因为思维要严格遵循语言形式. 语言的枷锁过于沉重导致思维无法前行. 同样现象也可以从八股文,申论中观察到. 语言形式是佐料, 过多的佐料会掩盖思维的鲜美,甚至追名逐利之人会用重口味佐料掩盖思维的劣质.

    3. "异名同指"的麻烦导致中文文本的解决在于把握其意像. 于是中文文本渐渐看轻逻辑,而在于烘托意像. 因为逻辑意味着糟糕的行文语感. 当然,伟大的作者可以兼顾逻辑和语感.

    4. 进一步猜想,为什么中文要在乎语感. 因为中文系统是一种说服系统, 中哲在于说服别人按照自己的设想行动. 因此,想要说服别人,就要利用语言技巧. 其中,语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必须要持续吸引别人听下去. 如果行文佶屈聱牙, 那么很难有说服的效果. 通常,说服的对象的思想境界低于演讲者,因此演讲者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投射到说服对象的语言体系上, 这导致概念的异化.于是,讨论变得支离破碎.

    5. 前几日听庄子的音频,其中讲<庄子>一定要读出声,才能理解其内涵. 按照以上的猜想, 这背后可能有一套语言学的理论支持. 相同的,如果一位中哲是依靠讲学脱颖而出的,那么他的作品一定要读出来. 因为,他的文本隐含着他的语言习惯. 但,糟糕地说,他的口语习惯会损害他的书面论证.

    6. 口语说服转瞬而逝, 因此使用者很难去重新检验其的逻辑内涵和外延. 书面语就好很多. 以孔子的文本为例, <春秋>和<论语>的语言习惯是存在差别. 这个差别包含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语言习惯的不同,也包括孔子自己口语习惯和文言习惯的不同.

    7.中文思想如果要有大的突破,必须意识到中文这个语言工具赋予我们的无形的思维限制. 当下中文思想界的很多冲突其实是因为中文系统狭隘的空间导致的资源稀缺. 大家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打破思想牢笼, 而是中文牢笼的经营权. 如果能突破中文的牢笼,诸子的言论是可以被有效的整理加工. 我们必须仔细区分什么是诸子的思想结论,什么是诸子的论证推演, 什么是诸子的语言习惯. 更重要的是, 我们寻找一套革新的中文论证形式, 依靠这个新形式,我们可以削弱语感习惯对思想的腐蚀. 或者更本质地说,我们要依靠理性,而不是感性来判断中文文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语言的一些想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my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