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99、守望的距离--周国平

199、守望的距离--周国平

作者: 47ee4fd45a42 | 来源:发表于2021-01-19 22:50 被阅读0次

    截止2014年,共5个散文集,即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生命的品质。4个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把心安顿好。有了这两套书,日常写作的作品就全了。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为自己写作,也就是为每一个与自己面临和思考着同样问题的人写作,这是我所能想象的为人类写作的唯一可能的方式。

    萨特一生可谓功成愿遂。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他几乎都毫无瑕疵地得到了,但他在垂暮之年却说:生活给了我想要的东西,同时它又让我认识到这没多大意思。不过你有什么办法?

    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凡是经历过热恋的人都熟悉爱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因素。

    幸福的爱情是一种能不断地激起幻想,又不断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实。

    人在孤独中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心灵和深藏在那些心灵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幸福。

    也许没有一个哲学家不是在实际上试图建立某种体系,赋予自己最得意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

    大千世界的神秘不会屈从于任何公式,没有一个体系能够万古长存。

    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许多人热心地请教读书方法,可是如何读书其实是取决于整个人生态度的。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

    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时间则相反。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

    一部基督教史就是没有信仰的人以维护信仰之名把有信仰的人当作邪教徒烧死的历史。

    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

    多少个深夜,我守在灯下,不甘心一天就此结束。

    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

    孩子不在乎时光流逝。在孩子眼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

    上帝死了,指人生根本价值的失落。

    一切精神价值都缩减成了实用价值,永恒的怀念和追求缩减成了当下的官能享受。

    只有一个人生。它催促我阅读和思考,激励我奋斗和追求,又规劝我及时撤退,甘于淡泊。

    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

    但凡不是悲观到马上自杀,求生的本能自会找出种种理由来和悲观抗衡。

    注定只能过程,结果只是遗留给世界及在乎之人的。那么,留无数人民币吗?

    弗洛姆--占有或存在。

    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唯有修心,简称唯心。动的是心。我思故我在。

    王国维--金圣叹---王阳明---慧能。。。。

    在应试和真正的教育狭缝中找出一条平衡路。不必等到我孩子,而是从现在的初一到初三学生身上尝试寻找。

    每一个人都必将迎来没有明天的一天,而且这一天随时会到来,因为人在任何年龄都可能死。

    与这种永远的寂灭相比,感觉到痛苦岂非一种幸福?

    正是为了自救和救世,不肯接受死亡的灵魂走向了宗教和艺术。第三条路就是哲学。

    意识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万劫不复,也就意识到了自我的独一无二和不可重复。

    欧洲人的精神世界,依仗着基督教和科学两大支柱,似乎平静而乐观。基督教用灵魂不死的信仰来掩盖人生必有一死的悲剧性质,用彼岸世界来为尘世生活提供虚幻的目标和意义。科学则引导人们注重外部物质世界,浮在人生的表面,回避人生的悲剧性方面和对人生意义的根本性发问。

    频繁的看时间,正是对于焦虑的一种应对。即使是百分百确定时间充沛的生活,依旧想要掌握几点几刻,好在心里揣度,控制自己的行为节奏。离永恒远矣。

    生命的苦恼本身未尝不是生命欢乐的一种体现。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与巨大的痛苦相对抗所产生的崇高感。

    如果仅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人生,人生的要务仅在于安排好有生之年的实际利益,而对于绝对的向往则应予以根绝。

    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人的一种形而上的需要,但是需要与能力总是互为条件的,而通过创造赋予生命以意义,正是人的一种形而上的能力。通过文化价值的创造,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意义世界。

    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找不到兴趣所在,或者做不成感兴趣的事,剩余精力茫茫然无所寄托,这种滋味就叫无聊。闲是服气,无聊却是痛苦。

    时间就是生命。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不愿其速逝,却害怕时间,唯恐其停滞。我们好歹要做点什么事来打发时间,一旦无所事事,时间就仿佛在我们面前停住了。

    如果一切为了活着,活着就是一切,岂不和动物没有了区别?生存本身不能作为意义源泉。

    赴的未到,等的人面对的是静止的时间。走的去了,留的人面对的是空虚的空间。等的可怕,在于等的人对于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因而被迫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有所期待使人兴奋,无所事事又使人无聊,等便是混合了兴奋和无聊的一种心境。随着等的时间延长,兴奋转成疲劳,无聊的心境就会占据优势。

    许多大作家之所以轻生,多半是因为发现自己的创造力衰退,不能忍受生命愈来愈成为一种无意义的重复。

    如果一个人写出了他真正满意的作品,你就没有理由说他无家可归。

    古典时期:柏拉图,柏罗丁,奥古斯丁,但丁,蒙田,帕斯卡尔莎士比亚,艾亚特,卢梭,伏尔泰,歌德,席勒,赫尔德,费希特,谢林,荷尔德林,诺瓦利斯,威施莱格尔,拜伦,雪莱,柯勒律治,海涅,爱默生。

    现当代:叔本华,施蒂纳,易卜生,克尔凯郭尔,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狄尔泰,齐美尔,伯格森,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里尔克,盖奥尔格,瓦雷里,萨特,加缪,马塞尔,布洛赫,马丁布伯,蒂利希,马尔库塞,弗洛姆,马利旦,伽达默尔,阿多尔诺,乌纳穆诺,扬凯列维奇。

    无法按照历史的顺序来分出哲学家的高低,谁能说黑格尔一定比柏拉图伟大呢?这是一片群星灿烂的夜空,每个幻想家都有他自己喜爱的星宿。

    内心经历的不同才在人与人之间铺设了巨大的鸿沟。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以读书为精神的安慰和享受,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遇的。

    斯威夫特会告诉你,天堂中有什么我们不知道,没有什么我们却很清楚——恰恰没有婚姻!

    拜伦,一切悲剧皆因死亡而结束,一切喜剧皆因婚姻而告终。

    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

    一切悲观之哲人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形而下的世界上活下去。是因为他们都物色替身演员代替他们在形而上的舞台上死了一回。

    我们,诺亚的子孙们,每人依然驾着自己的方舟--自己的人生,在茫茫宇宙之海上漂流,徒劳地寻找着一小块可以依靠的陆地。

    面对大海,哲学家看到永恒,诗人看到五彩的贝壳,匆匆的游客只看到一大滩水,真是各有所见。

    我们平时定居一地,习惯使我们对岁月的飞快流逝麻木不仁。偶尔出游,匆忙又使我们无从把握岁月的巨大变迁。然而,当我们不期然重游许多年前到过的某个地方,仿佛落到了空间中一个特殊的点上面,在其上一目了然地看到了时间流逝的一长段轨迹,我们便会被人生的沧桑感所震撼。

    只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没有往事的人对时光流逝毫不在乎,这种麻木使他轻慢万物,凡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随风飘散,什么也留不下。

    在神的眼里,人类有什么成功伟大地足以使他嫉妒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9、守望的距离--周国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nc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