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7岁网友写篇高考作文后,理解了千篇一律的高考生

27岁网友写篇高考作文后,理解了千篇一律的高考生

作者: 路边荆 | 来源:发表于2023-06-16 20:16 被阅读0次

自己写了篇高考作文后,方才理解了考场上的千篇一律

今年的高考结束正赶上周末,赶上空闲宅家的我看到了好几个平台在办面向网络的“高考作文大赛”,寻思试试就试试吧,正好最近有一段时间没写文章了,这回也尝试一下少字数的速成文章。

结果速成的文章,我写了两个半小时,相当于高考语文全部用来写作文了,再加上前一天晚上把每一个命题都构思了一遍……

两天没过好,就憋出八百多字来。

我选了新课标Ⅰ卷,故事的力量;想了一下,故事的力量是什么呢?故事为什么有力量呢?然后,我开始围着这两个问题展开写,写写删删,停停改改,时不时想一下用“考出大山的学生”的例子是否妥当,又想想“别人的日记”算不算“故事”;不知不觉,字数就差不多了,这几年习惯了用两千多字讲明白一件事情,八百字对我来说只剩几个排比句了。

完成后我去翻了考题的官方解析和老师写的参考范文,均指出这个主题可以小见大,由于故事具有力量,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当然我没有引申出来,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的我,早就忘了写议论文用哪三个事例,以及如何开门见山、以小见大。我的文章主要写故事对心理的作用,这可能是近两年我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所致。

在微博“高考作文大赛”的第三天,首篇老师推荐的“满分作文”出现,转评中出现了一大堆质疑的声音,说这样的考场满分作文不够平实,有“应试八股”的味道;尤其针对教师点评其“语言优美”这一优点,难道文章只要语言优美,甚至“华而不实”吗?

批评有批评的道理,但是我在受了这些并不复杂的作文题“洗礼”之后,却愈发地理解高考生,或者所有高中生。

考场的紧张,四十分钟的限制,高中生的阅历和繁忙,这些条件促成一篇考场佳作已是不易,至于详略得当、意义深刻、有说服力的“神作”嘛,只会凤毛麟角。

而且,这篇网络满分作文的出现,不仅仅是创作者年轻的缘故。

首先有评选机制的原因。这次作文大赛还真的只是高考作文,评委大多是教育行业,且评委发的活动微博中都在建议高中生参加,要抓住这个批改作文的机会;往年的微博,或者说其它平台有过请多行业人士当评委,鼓励个性文章的情况,可是这里的活动,刚好没有。

然后是“同行衬托”。大赛第三天评出第一篇满分作文,然后被各大官方号转发,影响力扩大,才会给人“满分作文都这样”的感觉,其实在这之后又评出了几篇作文,几乎都是文辞华丽,以小见大,但首篇就因为是第一个,承担了所有的热度,也被迫接受许多质疑。

在高分组之外,很多都是套模板,好词好句拼凑,甚至有一些文章有明显使用AI的痕迹。在此种对比下,满分文章语言精炼,而且用词比较高级,这是大众模板与电脑创作无法模仿的。如果认真地评价某一文章,只看词句固然不够,但语文作为考察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科,在作文里长于词句运用,怎么就不是加分点呢?

有限的纸面,展不开滔滔不绝的文思;紧张的考场,限制了考试的想象;分数不好掌握,所以谁都不让考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其它科目重要紧迫,所以写作练习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占用一小部分时间。熬过了这张试卷,他们未来依旧能选择才思敏捷,妙笔生花。

所以咱们“社会人”真的没必要去批评高三生的千篇一律,在全家的期望中,在同龄人的比较下,追求未来稳定又有什么问题呢?当然,我万分羡慕,也期待看到青年人的文学巧思,因为我们都是在学校中一点点长大的,总有这份共同语言在。我期待作文能有更多题目供不同个性、不同爱好的考生选择,期待一个选题能被发掘更多新奇的角度。

我到现在都记着小时候看过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它的语言平实易懂,没把“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当成励志宣言,而是想到自己作为首都考生,曾获得的福利与照顾;“以小见大”的部分,也是掷地有声的对山区儿童的关怀。这篇文章的作者我从未了解过,但这几百字的文章把我从小学影响到了大学,年纪轻轻的人能对社会现象有所感悟并能轻松表达,这多么令人羡慕……有人说现在学生写作文像“八股文”也好(虽然他们看起来并不知道八股文),批评国内教育刻板也好,我愿意相信大多数人只是在针对自己中学生活的遗憾。

最后还是一句轻飘飘的“理解”。不评,是因为我不懂教育考试什么的;不平,是因为那篇憋了一上午的作文直接让我站到了普通高三生的同一阵线。

因为这种种的客观因素,我不支持对高中孩子的文章如此苛求。但是,我也十分期待,在便捷生活和教育观念不断进步的未来,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跳出对知识点的机械重复,跳出将考试成绩当作青年时唯一的目标,拥有靠感受世界来提升自我的条件,拥有支撑自己远行追梦的才思。

最后的最后是,像写作文这种活动,重在参与。

但明年不来了,因为憋不出九百字的我,太难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7岁网友写篇高考作文后,理解了千篇一律的高考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nr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