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攒了很多很惊人的例子,比如:
小时候不好好朗读课文的,长大了学习能力都差
千万不要误以为语文不好的,数学可以学得好……没那回事儿。不好好朗读课文,直接导致记忆力差,记忆力差,肯定导致学习能力差。一切的学习都依赖记忆力。记忆力好不一定学习好,但记忆力差学习一定很吃力…… 这就好像水泥质量够好并不能保证房子的质量,但水泥质量差的话,房子质量一定好不了,不是吗?
可怕之处在于,那些记忆力差的人,从来不觉得这是什么太大的问题,顶多是用来博得同情的一个说辞,“哎呀,我就是记忆力不太好……”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当然他们更不可能知道其实完全不必如此的 —— 当初好好听话,多朗读,多背诵,就没事儿了;就算当初错过了,这期间其实有无数的机会可以锻炼记忆力,哪怕是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机会(比如“讲段子”)……
再比如说,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题:听说美国人一年的阅读量是 40 本书,那么一个月不就相当于 3 本多?这个说法可信吗?确切的数字是怎样的?
这背后的想法,和耽误了我一辈子的那个被环境植入的“想当然的念头”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2010年年底,我去深圳中学讲座,了解到在那所学校很多高一高二的学生,一年读 50 本以上的英文书 —— 他们已经习惯了,一周一本,很自然。在那样的环境里,“想当然”的是另外一些截然相反的念头。
读一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一次升级 ,或者起码一点的升级(叫“打补丁”也可以)。然后呢?有的人一年升级 50 次以上,有的人起码 12 次,也有的人好几年都不升级,后来干脆就那么对付着用了,也不觉得落后而且越来越心安……如此看来,很多想当然的念头很危险。
很多其实很重要的建议,常常只不过是因为陈述过于笼统而难以传递,难以接受,难以践行。 比如,“日省三身”,就是一个过于笼统的陈述。
明确一点的说法是什么呢?找出那些想当然的念头,挨个审视一遍,看看它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是否应该被升级,或者被替换?这事儿一定要仔细,因为那些不经审视就嵌入操作系统的“想当然”实在太危险了……反直觉、反常识的地方很多很多,公开的所谓知识常常充满误导。公众的认知常常很荒谬……
人与人的差异在哪里?我看主要是观念上的差异。让我错过一辈子的,就是这个落后的观念:别人做不好的,我也别做了罢……
很多影响我们一生的,竟然都是很小、却又不成比例地重要的环节。
这个现象的形成,也与奴化教育有关。这些年,我们认识时事显出的是儿童般的思维水平。以后在档案馆里查阅真正的历史文献,常常发现教科书误人子弟,培育简单的头脑,所有复杂的背景、复杂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全部做了简单化处理,先遵循一种必须遵循的规律,再划分一好一坏两个阵营,好的特别好,一尘不染,坏的特别坏,一无是处,然后颂扬好人,鞭挞坏人。
没有人教我们独立思考,有人还特别怕别人独立思考,科技创新大力提倡,但思想处处设禁区,反复洗脑,告诉我们XX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算地球不转了,我们也要围着以Y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周围继续转下去!从对毛的崇拜就可以看出洗脑的成功,毕竟宣传部(负责创造和批发真理)是没有几个国家专门设立的。
权贵精英集团经过巧妙的制度设计,让我们在真实的教育体制中很难学到真知——他们的真知也不是在学校学的。大学时代一片空白与荒芜,头两年全力以赴考4级,后两年考六级。平日被各种考试讲座洗脑,业余做安利、保险、传销,传阅陈安之的成功学,读《没有任何借口》、《致加西亚的信》等把人驯服成完全服从的经济奴隶的精神鸦片。经过多年苦读,大学毕业除了两证,对真实的社会一无所知,应该具有的科学人文素养普遍缺失。毕业时从校园滚入社会,遭遇到知识失业,努力争取一个和自己所受的教育完全脱节的职业去谋生(理科生相对好一点)。
无权无势者的子弟积聚在社会底层,有必然性——向上通道基本堵死,这是制度上的隐性设计。就算笑来君这样从16岁就开始不过年的苦苦奋斗,一年三千万这样对一般人来说堪称惊艳的收入,对于很多喊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来说,仍然不值一哂。大盗不盗,房价股市物价发行钞票等轻轻一动就……
所以,中国新东方的讲座才会那么火,个人奋斗才会那么让人发疯,在那种把英语图腾化的气氛中热血沸腾,老俞怎么能没钱赚啊?
悲哀也要认命,因为经过挣扎,起码可以改善从C-变成C+,不然成D-了岂不更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