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闺蜜阿陈已经四五个月没联系了,并且在我准备好之前,我都不打算主动联系她。
大学毕业时,我和隔壁班的阿陈同样拿着拖学校后腿的工资,同样没有什么家庭背景,同样在北漂生活中捉襟见肘。这样的相似下,我们渐渐熟络起来,当时还不太流行闺蜜这个词,但应该算是闺蜜了。
几个月后,我灰溜溜地拖着箱子逃回了老家,然后顺利地进入国企工作。而阿陈还在北京拿着一个月1500块钱工资,没有社保。但她还是坚持着没走,用她的话说,她是没有退路。从这时起,阿陈在我心目中的标签就变成了励志女性。
之后的几年,我按部就班地生活着,但不知不觉间,已经把阿陈当做了我的励志榜样。
阿陈所在的公司被BAT中的一家收购了,之后她跳了几次槽,拼命地加班,终于把月薪1500不交社保的工作,换成了著名互联网企业的Leader职位,月薪也顺利过万。我把她当作职场励志故事,想想自己在国企的死工资,每年只涨一百多块,焦虑了几天。考虑一下自己在的三线小城市,离开国企只有考公务员了。于是默默地报了一个日语的课程,一个投资理财的课程。
我和阿陈前后脚结婚了。我和先生家里在本地都有不止一套房子,因此没买房子。没有房贷的压力,我们两口子生活轻松愉快。阿陈的先生是北京本地人,也有套老房子,虽然很小,布局诡异地呈梯形,但是阿陈自己设计装修,婚房也有模有样。没过多久,阿陈说她们贷款买房了,月供要还两万多。我又焦虑了几天,拉着先生跑了几个楼盘,终于在他的制止下,放弃了买房子的打算。
去年我和阿陈相隔几个月,都生了孩子。我有空时,问了问阿陈什么时候生的。她说东部时间某某天,我想了半天,原来她是在美国生的。之后我在心里与她比拼过娃的生长发育,比拼过“奶牛妈妈”的产奶量,比拼过产后身材的恢复,甚至是比拼上班的时间,我无一不败下阵来。这场与阿陈暗暗的比拼终于在某天戛然而止。因为我突然记起之前她说她只用某个牌子的护肤品,这个牌子我没怎么听过,后来偶然看到,才发觉她可能是在炫耀。
我突然感到自己有点可笑。真的是拿她当励志故事吗?还是在自己心里默默地一直在与她做对比?比不过的时候,是不是特别焦虑?
陷入这种“励志故事假象”的人也并不是少数,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网上卖课的,哪个没有励志的背景。被各种焦虑冲昏了头脑的人们,往往拿自己跟励志大V们比来比去。职场情商不如甲大V,身材管理不如乙大V,诸如此类。然后就买了不少课程,最后听完的没几个,能用到实际中的更少。更别提那些“抛弃我们的同龄人”,“拉开差距的同学”,各个逼得我们奋发图强。
想清楚以后,其实解决方法无非三条:一、励志故事可以看,但学习人家长处即可,别老拿自己的短处跟不同的大V比。二、比也可以,看清差距即可,被比下来了别气不过。三、气不过的时候,别好高骛远,踏踏实实把手上的事做好,再去比,如果还是比不过,心里也踏实了,放过自己吧。
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前,我决定先不与阿陈联系了,停止比拼也停止焦虑。我们搬到一个新一线城市,告别了家乡闲适的生活,在这里重新开始打拼。我开始学习写作,重新拾起了我的爱好。
让我离阿陈鲜衣怒马的励志故事远一点吧,这次,我决定放自己一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