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小说课(贰)偷故事的人》,作者许荣哲被誉为台湾70后最会说故事的作家。个人觉得先看这本比较好,因为在这本书里开篇便讲了如何学习“编故事”,编剧老师关于此话题提出讲故事的七个问题公式:
问题一: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问题二:他的“阻碍”是什么?
问题三:他如何“努力”?
问题四:“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果)
问题五: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问题六: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问题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简化后公式: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作者将其归纳为:1.“因为”(目标)——2.“但是”(阻碍)——3.“所以”(努力+结果)——4.“但是”(意外+转折)——5.“所以”(结局)。更直白地说就是“因为、但是、所以”的重复操作。
如果学会上述公式,便可在短短的三分钟内,讲出一个“有开头、有结尾、有冲突、有转折”的完整故事。如果还是觉得不会讲的话,我个人把这个再简化一下就成了这样:何人何时在何地发生何事,根据这个也可以讲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
然而这样讲出来的故事,充其量叫做故事框架。如同堆砌在一起的一根根木头,只是简单搭在一起,如果轻轻一碰便会散架。那么,如何才能将其组装成结实耐用的家具呢?答案是需要刨制出榫和卯。
目前我们的故事里每个点与点之间几乎并不是连贯的,中间往往缺个“为什么”。如何组织语言来将这一个个点符合逻辑地串在一起呢?就是解答“为什么”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些情节,如果对描述的情节可以做到环环相扣,则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驱使读者不得不读下去。
书中列举了安徒生的童话《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来解释。故事中老头子将自己的马经过几次交换后得到了一袋金币,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马→牛→羊→鹅→鸡→烂苹果→吻→金币。然而,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单凭自己的想象力,你会认为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怎么会有这么无厘头的过程?
这也是怎样将散落的木头凭借榫和卯穿插在一起,完成一个结实耐用的家具的过程。也就是说,要怎么利用一些具体的情节把整个故事逻辑清晰地前后连贯起来。
然而,同样的情节,不同的人来想,会得出千差万别的可能性。但是,只要能够做到自圆其说,任你怎么说也不为过,一个巧妙的奇思便可衍生出无数种情形。
如此一来,家具做好了,无漆原装实木的,结实耐用但不够精美。按理来说也可以了,整个故事前后紧凑且连贯,但是如果想要更精致一些,还需再加点儿料。
在这里我已经讲完了要如何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上,你也确实学会了如何去讲故事。可要如何才能将故事讲得精彩纷呈,让读者眼前一亮,这些料要怎么往里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