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到底为了啥
2008年的时候,我们可能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用来打电话的手机会是现在手里拿的这一部的模样。
当支付宝和微信还没横空出世的时候,我们也难以想象,在2017年的今天,一个月不碰人民币,一个人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好。
甚至,很多人养成了出门只带手机,不带钱包的习惯。当我和娃出去玩,小屁孩口渴,想喝瓶水,我告诉他妈妈没带钱的时候,一个年仅四岁半的娃居然回答说:“妈妈,你不会微信转账嘛!”
是啊,当未来还未到达时,我们普通人实在是难以预测它最后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是不可知的。
如果说未来如此虚无缥缈、难以预测,那我们现在教给孩子的所谓“知识”,不就是在纯粹的浪费时间,虚度光阴吗?世界变化这么快,现在学的知识,将来长大了又不见得有用,那为什么还要学?
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在童年时只要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玩耍就好,而等到未来世界真正产生变化的时候,再去教他们复杂的应对之策呢?
我们真的很想这么做,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做不到。
甚至是,当变化来临的时候,如果连我们自己的底层思维、逻辑架构和创意等都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变化的话,那我们自己不就将会是最先被世界的变化淘汰下去的那一批人嘛?又何谈“当变化来临的时候,再去引导、教育孩子”呢?
我有时总在想这个问题:
到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又要求孩子学习?家庭、学校和社会到底在教孩子们什么?我们又到底学到了什么?
我们费尽心血教给孩子们的,他们真的全都用得上吗?学校里教的物理原理、数理概念、化学反应方程式、文学知识……在孩子那里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东西在生活中真的都用得上吗?这些能帮助孩子们去应对将来世界的变化,应付我们所远远未知的未来吗?怕是不能吧?
阅读也罢,乐高也好,这些能直接有用吗?不能吧?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玩?还要教?为什么还要学?对于不可知的世界,我们所能给孩子的最厚重的礼物,最大笔的财富是什么呢?
包括我们成人在内所有人的学习,我个人觉得,是不是应该指向这一个目标——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种一个人所拥有的不能或者很难被别人取代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往往表现在一个人的底层思维上,包括但不仅限于他们的思维逻辑架构和创意变化等。就像彭彭所说,这些个东西的优秀,再加上一些情感的因素,简直就是无敌了。
计算机再快,它也是死的。机器人再智能,程序也是由人来写。且它的智能,也只不过是基于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而已。这项工作不是我们人类的强项,但我们人类有它们所没有的“真正的思维”,有他们所欠缺的“灵感”以及“情感”。
所以,认字要认吗?阅读要学吗?要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基础和途径,是培养思维的基石。阅读好,理解力强,学习速度就快,效率就高,思维培养就越容易。
数理啥的,要学吗?要的。
这其中的重点不是说学会了玩一个乐高游戏,也不是说学会了算一个题,算对了一个题,而是针对特定的问题,大脑是以何种方式运转的?问题是如何加以解决的?
某一个特定的题是不重要的,但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千千万万数不清的具体的题目中,每一个题的思考过程和解决过程是重要的。
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关于社交、情感、心理等除学习之外的所有问题的思考过程和处理过程是重要的。
总有人问我:香知社的学习力、奥数营和绘本营到底为什么那么贵?又凭什么那么贵?
甚至有人跟我说:
学习力不就是认认字、读读书?
绘本营不就是教你绘声绘色的读绘本?
奥数营不就是教你算算题?
乐高课不就是给你几个打印文档,教你玩玩游戏嘛?
然后说:我自己读绘本很动听啊,我家娃认的字还挺多,娃爸是理科男,这些我们自己就搞定了,哎呀,搞不懂课程到底贵在哪。
每当这时,我总是被问倒。因为我实在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去完美的概括好这些课程当中的课程理念,以及当中对娃在学习过程当中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和在此理念基础之上设计出的所有的创意游戏、所有的互动攻略、所有的材料的选择标准,还有课程里所蕴含的所有的心理学知识。我真是口拙又词穷地说不出来。
如果说孩子的学习只是认认字,读读绘本,数数数,算算加减乘除那么简单,那完全靠机械记忆就ok了呀。你记得再厉害,能厉害得过计算机吗?如果这样,那将来的核心竞争力又何在呢?
我经常问我自己:
你的底层思维够深刻吗?回答否;
你的逻辑架构够清晰吗?回答否;
你的脑洞够大吗?回答否;
你的情商够高吗?回答:还行哈。
四个问题,我答了三个否。我想不出我如何能拿我自己没有的东西去影响孩子,去教孩子。所以,毕业10年的我,每天每天的去学习,在学习。
四个问题,我答了三个否。这三个“否”,这是驱使我不断提升自我的内驱力。我努力去追求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完全发自内心,且有资源可用,有老师可学,我自己也有能力做到;做到以后,还能收到即时的正向的反馈,其乐无穷啊。
自我成长是目的,自己成长了,教好娃也就成了顺带不是嘛?
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学习的意义”所在。
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