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练完琴,准备与我离开琴行时,听见了果果的哭声。
原来是果果觉得曲目太难,不想练习吵着想回家,而妈妈坚持要她练完,于是,她就大哭起来。
面对这种场景,旁人的确不好插言,我拉拉女儿的手,走出了琴行。
正当我想说话时,女儿扯扯我手说:“妈妈,其实果果只要多练习练习就不会觉得难了。”
我低头笑着问她:“你怎么知道啊?”
“我每次觉得难的时候,多练习练习就觉得不难了啊!”
女儿的回答使我很吃惊。
我们平时所追崇的“一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等概念,我从来没有对女儿讲过,而且就算讲了,一个还未满5岁的孩子,我想她也是不会懂。
如今她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悟出这个道理,的确使我很惊喜。
讲述这件事,并不是想炫耀我的孩子多么聪明,或者我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地多么到位,而是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陈尧咨的人很擅长射箭。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家练箭,箭箭命中靶心,侍童拍手称绝,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
有一个路过的卖油翁看见了,不以为然,认为陈尧咨是练的时间久了,手法熟练而已。在陈尧咨追问后,老翁把一个铜钱盖在一个盛油的葫芦口,油倒向钱眼,未见铜钱眼外沾有一滴油。
陈尧咨很是惊讶,但老翁也只是说这是手法熟练之后的结果。
这则故事的寓意是:做好一件事儿不难,难的是不断去做这件事,不断的去练习。只要你比别人练习得多,就一定会比别人做得好。
是的,正如李笑来所说,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的唯一通路。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一件事做不好,就是因为我低估了做它所需要重复练习的次数。
我不会煎鱼,但女儿非常爱吃鱼,于是,每次我就只做蒸鱼。
一天,女儿对我说她想吃那种有味的红烧鱼。
没办法,自己想吃都不愿动的我,为了孩子就算上刀山下火海,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得去学啊。
第一次,煎糊了。
第二次,外面金黄,里面还“血淋淋”。
第三次,第四次……都是惨不忍睹。
女儿说:你每次得有进步啊?你得想想为什么做不好啊?
这话怎么听起来有点耳熟?好像是我经常对她说的话吧,看来我说的话她还是“内化”了。
也对,光重复地做,而不动脑思考怎么可以把一件事做好。
我上网百度、向老妈请教,自己总结经验。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做好了一次美味的红烧鱼块。
看着女儿吃的津津有味,我突然明白了人们为什么说道理都懂,却过不好一生?
那是因为道理虽然懂了,但是没有思考,没有行动,怎么会过好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