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81248/434f9c5cbe5476c7.jpg)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流感高发季节,儿科病房人满为患,走廊里,电梯口,都排列着病床。生病的大多数都是三岁以下的孩子,医院里的哭声此起彼伏,没有消停过。
我们的病房只有青儿一个大孩子,是最好照顾的,但也是最“无辜”的,因为要受尽小龄孩子的哭闹声打扰。
病房里趣事多,有的孩子哭个不停,有的孩子说个不停,还有的妈妈聊个不停。小龄孩子都是两个大人照顾,或者轮流照顾,父母们的水平也良莠不齐。
有的妈妈很温暖,孩子爱说爱笑,有的妈妈安静,粗暴,孩子爱哭爱闹。这里就是大型的育儿现场。
今天出院的一个孩子,他的的妈妈让人印象深刻。自打我们进来后,我发现她与孩子都是柔声细语的交流,把孩子照顾的很好。
他们的亲子互动可谓是教科书级别了,孩子生病,妈妈总是耐心地回应孩子的每一个情绪,与孩子聊天,孩子主导话题,妈妈积极回应。整个一母慈子孝。
病房里,他们的声音最动听,孩子的表达很自信,妈妈的鼓励也总是恰到好处。惹得大家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第二个家庭,父母轮流照顾孩子,爸爸白天照顾,妈妈晚上照顾。但是妈妈和爸爸似乎不太和谐,他们要么在电话里争吵,要么见面就起争执。
我们刚来的那天晚上是爸爸在照顾,孩子一直哭个不停,口中一直喊妈妈。也许妈妈迟迟不来,爸爸有点不耐烦了,就开始吼孩子,后来我都替爸爸担心那一晚怎么熬过去。直到半夜妈妈才到来。
妈妈一来就和爸爸争执,爸爸只好悻悻地找个地方躺下,孩子看到妈妈更是亲热地抱着妈妈不放,一口一个妈妈的喊,妈妈也一口一个回应,让人感到无比温馨。
第三个家庭是今天住进来的,爸爸妈妈不爱说话,办理了住院事宜,孩子终于开始治疗。
一开始是做雾化,突然的机器声,一个罩子突然罩在孩子的脸上,孩子也许被吓到了,一直哭个不停。
妈妈抱起孩子,把孩子固定好,爸爸拿着罩子给孩子吸,全程没有任何对话,只有两个大人对孩子的摆弄,还有孩子恐惧的哭声。
很显然,这一对父母并不知道怎么让住院的孩子减少哭闹,甚至是配合,不禁让人担心他们接下来漫长的时间如何度过,也让我们隐隐担忧接下来每次的吵闹声。
住院的孩子,首先是身体的不适会让他们哭闹,孩子再小,妈妈也要发出声音,在孩子耳边喃喃细语,让孩子有安全感,耳鬓厮磨的皮肤接触,都是安全感的来源,妈妈一定不要吝啬。
其次,无论孩子是否能听懂,在每一次治疗以前,都要跟孩子说接下来要做什么,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再渐渐熟悉这种感受,孩子会通过感受来识别和记忆他们所经历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探索。
孩子害怕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和孩子说话,妈妈的话语声会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一直在身边,而不是直接把孩子丢给冷冰冰的机器,然后没有任何语言慰籍。
孩子一看到医生就哭,或者一看到仪器就哭,就是因为他们处在迷茫的阶段,没有人给他们耐心地引导让他们与其相处。
第四个家庭,孩子两个月大,妈妈母乳喂养,很细心地照顾孩子。爸爸似乎脾气不太好,经常会突然就吼妈妈,妈妈柔声细语的生怕惹得他不高兴。
这个家庭,生病的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是个儿子,爸爸对孩子很温柔,对孩子说出甜蜜的话语,对妈妈却说不出那样的话。妈妈有时候被突然的吼骂吓住,甚至偷偷抹眼泪。我看到妈妈的眼睛红红的。
一个病房里,住了六个家庭,只要仔细观察,就能从他们的互动中看到不同的段位,育儿的段位,夫妻关系的段位。段位越高,关系越融洽,家庭越幸福。
网友评论